层层云雾中,起伏蜿蜒的山峦轮廓突现,真貌渐显。
庐山,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的人文圣山,不仅见证了文化积淀与发展,更曾决定了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前有周恩来二上庐山,促成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后有共产党多次登山,召开重要会议。
1959年的庐山会议成了彭德怀人生的分水岭。1970年的庐山会议同样波诡云谲,充满政治斗争。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一、暗流涌动,流言四起
1970年8月,庐山会议召开之际,毛主席突然要求更换住处,从宽敞舒适的美庐转移到了100米开外的民宅。
民宅内的环境自然比不上提前准备好的住所,房子破旧不堪,门板吱呀作响,开关之时都有尘土飞扬,仿佛一碰就要掉下来。
警卫员见状,当即提出要重修,却被毛主席一口回绝了。毛主席此举看似是临时起意,可实际上却是出于安全考虑。
改变的不仅仅是住处而已,中国政界的位置也要大换血了。早在8月20日,所有参会人员就全部飞抵庐山。
得知此次全会三五天就可以结束后,众人都不由地有些放松,忙着游山玩水,欣赏祖国大好美景。
殊不知,“惬意神仙会”的背后是一场震惊世人的旋涡。
1969年,随着刘少奇的离世,党、政两界高层不免有些蠢蠢欲动。
风平浪静下危机四伏,每个人都心怀鬼胎。“谁来担任未来国家主席一职”成了萦绕在众人心头的关键问题。
一场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将波诡云谲的政治斗争推向了高潮。
动乱之下,林彪借此机会结党营私,大肆拉拢势力,将自己推上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位。
在权力的圈养下,林彪“胃口”大开,对主席之位垂涎三尺。
于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野心,他几次三番向毛主席提议,再设立国家主席。
此举好似是为了拥护毛主席,可算盘打的啪啪响,每一步都是利己。
林彪心里的那点小九九主席岂会看不出来?可他老人家有自己的考量,不可能为了某些人去刻意改变什么,次日便做出了批示,驳回了林彪的建议。
然而,林彪是野心勃勃的上位者,更是为人所不齿的小人。不达目的他又怎么会善罢甘休呢?
见一计不成,林彪又心生一计。1970年7月,“天才论”闹得沸沸扬扬。
以陈伯达、吴法宪为首的林彪拥护者们,给林彪扣上了“非凡天才”的高帽,甚至一度“碰瓷”恩格斯,其才能足以和马恩列斯并列。
此番种种,无非是林彪在夺权前所做的舆论准备。
他以为,自己有了位高权重的支持者,就可以和毛主席分庭抗礼,逼迫毛主席同意自己的条件。
可他忘了,新中国的缔造者绝不是他能够轻易撼动的。
二、杀鸡儆猴:痛批陈伯达,震慑高层
“陈伯达,你根本不懂马列,简直就是在欺骗二百多个中央委员,是彻头彻尾的政治骗子。”
彼时,庐山会议不过刚刚开始,毛主席大发雷霆,将整个会场的气氛推向了冰点。
被点名怒批的陈伯达低垂着脑袋,眼神中是少有的无措,显然被吓得不轻。
作为林彪的忠实拥护者,陈伯达顶着文革组长的“功臣身份”位列五人常委,公然为林彪站台。
陈伯达拿着一本“马恩列斯毛论天才”的小册子,打着宣扬毛主席的旗号,大肆鼓动在场的中央委员们,意在为林彪图谋主席位置。
一旁的吴法宪也没闲着,学着林彪的腔调,明目张胆地贬低毛泽东思想,铁了心地要拥护林彪。
此话一出,毛主席瞬间龙颜大怒。他本就怀疑陈伯达、吴法宪之流想要与林彪集团结盟,大搞阴谋论。
如今,陈伯达明目张胆,竟拿出了“炸平庐山之势”,无疑是佐证了毛主席的猜想。
其实,对于林彪背后的小动作,毛主席一清二楚。在庐山会议之前,他就已经写出了《我的一点意见》。
多年后再拾笔锋,为的就是打破一切阴谋诡计,坚定马列主义立场。
当陈伯达迫不及待地跳出来向毛主席表演时,前者就已经落入了圈套。
对于原则性问题,毛主席绝不姑息,对其施以了沉重的打击。
会议一结束,陈伯达瞬间失势,不仅被司令部除名剔除,还被打上了“反共托派分子”的标签,从高处堕落到了无尽黑暗的秦城监狱。
手握军权的吴法宪短暂躲过了一劫,却也逃不过被警告处分的结局。
一朝败落则满盘皆输狡兔死,走狗烹。毛主席的这招“敲山震虎”打了林彪集团一个措手不及。
李作鹏、邱会作相继被周总理找去谈话,不得不被没收了会议发言记录,还要向中央深刻检讨自己的行为。
黄永胜前脚刚到庐山,后脚就意识到了情况不对劲。为了自保,他火速焚烧了自己准备的发言稿,与陈伯达和林彪划清了界限。
而王洪文也有样学样,阵前倒戈,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把发言稿全部换成了批判陈伯达的,简直就是火上浇油。
就这样,林彪精心策划的一场阴谋论“胎死腹中”,各大主角还未粉墨登场就纷纷宣布退出。
仅仅两天半,毛主席便机智地化解了这场抢班夺权危机。
长达半个月的庐山会议,毛主席肃清了不少高层人物,震慑住了众多心怀不轨之徒,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现在看来,毛主席转移住处,拒绝整修房屋,就是防止被那些野心家发现。
有时候,制胜的关键就体现在这些小细节上,保持高度的谨慎和警觉绝非坏事。
总结:
庐山会议已然落幕,却深深影响着中国的进步和发展。
在时代的风暴中,毛主席表现出了对党和人民的责任与担当。
当阴谋家企图对共产党的信仰和立场下手时,当野心家企图借助舆论压力操纵政府时,毛主席都淡定应对,以非凡的政治智慧和过人的处事能力化解了一次又一次矛盾。
以后人姿态回顾这段历史,我们方才知晓前人上下求索的艰难。
一次次的庐山会议在中国历史上意义各不相同,却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痕迹。
参考资料:
1、中国新闻网 毛泽东如何识破林彪阴谋?痛批五大将
2、庐山会议(1970)(1970年8月23日至9月6日在江西庐山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百度百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