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纪念大会刚一结束,天安门广场就开启了一场与时间的竞速!5万多席观礼台、上千件设备连夜撤离,从凌晨的紧张攻坚到正午的有序开放,保障团队以“北京效率”完成撤场任务。
当纪念大会的庄严旋律落下帷幕,天安门广场并没有陷入沉寂——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撤场攻坚战”悄然打响。从50558席的临时观礼台的860组钢模块和1372块铝合金模块的拆卸,到数千件超限大件设备的有序转运,无数保障人员通宵达旦,只为兑现一个承诺:9月4日,让天安门广场如期向社会公众开放。
纪念大会服务保障和广场活动指挥部工程建设部转运调度组组长 畅江:“这次任务重在撤场,难在撤场,因为这次的钢模块是2021年重大活动的4倍,并且时间要求也非常高,要求环环相扣。”
相比2021年庆祝建党百年的重大活动,本次纪念大会撤场任务量更大、时间更紧,且要兼顾中午招待会、晚上文艺演出的服务保障,每一个环节都容不得半点差错。为此,在场地搭建之初,撤场计划就将人员的撤离、观礼台的拆除同步规划,就像为一台精密仪器提前校准了每一个齿轮。
北京市调度运行中心广场秩序组负责人 杨凯:“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间断性时间窗口,科学排布各方面人员和车辆,在大家通力协作、密切配合下,确保观礼嘉宾、工作人员、保障车辆、音响媒体等各类设备设施和临时观礼台、花卉的有序撤场。”
这份从容,源于早已准备好的“实战预案”。早在6月底,施工团队就把朝阳体育中心当作“天安门广场”,把台湖加工基地当作“转运场”,提前进行了两次模拟转运,每一位施工人员都熟悉“要怎么拆、拆下来放在哪”,每一位运输司机都清楚“要送什么、送到哪、交给谁”。这种“把演练当实战”的严谨,为撤场工作筑牢了根基。当9月4日凌晨2时30分,最后一辆运输车载着剩余物资驶离广场,所有撤场任务准时完成。此刻,距离天安门广场对外开放,还有不到10个小时。
北京市调度运行中心集散转场工作组组长 杨昌:“合理规划撤场流线14条,循环返场流线15条,共保障各类运输车辆1460台,于今天凌晨2:30分准时准点圆满完成了各类广场要素的撤场任务。”
当市民和游客如期走进这片熟悉的空间——地面干净整洁,没有留下丝毫撤场的痕迹。从“实战演练”到“通宵奋战”,从“科学调度”到“协同配合”,无数保障人员用严谨、坚守与担当,完成了“重要活动保障”与“广场开放”的无缝衔接。这场没有硝烟的“撤场攻坚战”,不仅兑现了对公众的承诺,更展现了重大活动保障背后的“北京效率”与“北京温度”。
此刻的天安门广场上,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它见证了纪念大会的庄严,也见证了无数工作人员的坚守与付出。而这份坚守,正是让每一场重大活动既有中国排面,更有中国秩序。
来源:BRTV新闻(记者:吕梓源 朱炜 牛月华 杨晓春)
编辑:霍天舸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