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补体日”专访——听专家讲解NMOSD的全程管理策略。
每年的8月24日是我国“补体日”,这一特殊日期的设立,为补体相关性疾病的规范化诊疗注入了新的动力。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作为一种与补体系统异常激活密切相关的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炎性疾病,因其具有高复发、高致残的特点,给患者和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因此其诊疗现状与突破备受关注。
值此“补体日”之际,“医学界”诚邀北京医院张华教授,围绕NMOSD的疾病负担、诊疗现状、生物靶向制剂应用及长程管理等关键问题展开深入探讨,为NMOSD的临床提供参考。
NMOSD:高疾病负担与诊疗痛点背后的临床困局与突破需求
张华教授介绍道,从流行病学数据来看,其全球患病率约为(0.5~10)/(10万人年)10万人年。我国2020年基于住院登记系统(2016~2018年)的数据显示,发病率约为 0.278/(10万人年),其中成人 0.348/(10万人年),儿童 0.075/(10万人年),但由于数据仅来源于住院患者,实际发病率可能更高[1]。
NMOSD好发于青壮年,平均发病年龄40岁且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在AQP4抗体阳性患者中,女性与男性比例高达(8~9)∶1,血清阴性患者中这一比例也达3∶1。更为关键的是,在自然病程中,约50%的患者在5~10年内会遗留严重的视觉功能和(或)运动、感觉功能障碍[1]。这使得NMOSD对社会生产力和家庭功能的影响更为显著。
从疾病负担来看,《中国NMOSD患者综合社会调查白皮书》显示,约90%的患者因疾病无法就业;超过61%的患者不能完全自理,3.17%完全无法自理;43.13%的患者需要辅具,6.71%完全离不开辅具;20.72%的患者已办理残疾证,其中肢体残疾占比 52.17%。医疗经济压力同样巨大,NMOSD患者每年自费医疗支出约占家庭总收入的 64.33%,未成年人更是高达71.48%,“因病致贫”成为许多家庭的真实写照[2]。
近日,《中国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5版)》(以下简称“2025版指南”)的发布,为NMOSD的规范化诊疗提供了重要依据。指南指出,急性期治疗目标是减轻症状、缩短病程、改善残疾程度和防治并发症,且NMOSD急性发作一经诊断,需要立即开展治疗,目前急性期治疗手段包括糖皮质激素、血浆置换、免疫吸附及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1]。而序贯治疗的治疗目标是预防复发,减少疾病反复发作导致的神经功能障碍累积[3]。
张华教授强调急性期治疗不能只单纯考虑急性期,也要考虑后期序贯治疗的问题,但目前临床实践中仍存在急性期治疗缓解效果欠佳、超适应症使用以及副作用明显等问题。
有研究显示采用目前的急性期治疗方案,仍然仅有20%的患者可实现完全缓解[4]。因此,探索和研发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已成为当前临床实践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生物靶向制剂:个体化治疗开启NMOSD精准防治新篇章
NMOSD任何一次临床发作均有可能带来不可逆性损伤,其残障主要归因于发作后神经功能缺损的累积[1]。因此,对于AQP4抗体阳性以及AQP4抗体阴性复发病程的患者,一经诊断应尽早开始序贯治疗,并坚持长程治疗[1]。
张华教授进一步谈到,生物靶向制剂的出现为NMOSD治疗带来了“突破性跨越”,包括依库珠单抗、萨特利珠单抗和伊奈利珠单抗。与传统广谱免疫抑制剂不同,当前获批的生物靶向制剂均针对NMOSD发病机制的关键靶点设计且经过严格的Ⅲ期临床研究验证,兼具疗效与安全性。但在临床实践中,如何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仍值得探索与关注。
其中,依库珠单抗是一种重组人源化的IgG2/4单克隆抗体,为补体蛋白C5抑制剂,可以阻止其裂解成C5a和C5b片段,从而阻止膜攻击复合体形成,减少炎性反应造成的星形胶质细胞的破坏和神经元的损伤,这与补体系统在NMOSD发病中的重要作用高度契合。2025版指南表明依库珠单抗单药或联合传统免疫抑制剂均可显著降低AQP4抗体阳性患者的疾病复发风险(Ⅰ级推荐,A级证据)[1]。
PREVENT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其疗效:该研究纳入143例AQP4抗体阳性NMOSD成人患者,以2∶1的比例随机分至依库珠单抗组或安慰剂组。结果显示,211周时,依库珠单抗组的复发率为3%,明显低于安慰剂组的43%(HR=0.06,95%CI 0.02~0.20;P< 0.001)。在34例基线时未联合使用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的亚组分析中,接受依库珠单抗治疗的21例患者均未出现疾病复发,而接受安慰剂治疗的患者中有54%(7/13例)出现疾病复发。并且PREVENT研究期间所有接受治疗患者年复发率(ARR)为0.02,而安慰剂组的ARR为0.350(约3年复发1次)[5]。同时,其在急性期应用也积累了初步证据。病例报告显示依库珠单抗用于AQP4抗体阳性NMOSD患者急性期时可迅速控制症状,改善神经功能[6-11]。
萨特利珠单抗是一种重组人源化IgG2亚型抗IL-6受体单克隆抗体,可通过阻断IL-6受体的信号传导达到抑制淋巴细胞炎症过程的作用,并对浆细胞具有调节作用,可用于12周岁以上儿童及成人NMOSD患者,其单药或联合传统免疫抑制剂均可显著延缓AQP4抗体阳性患者的疾病复发时间(Ⅰ级推荐,A级证据)[1]。SAkuraStar研究和SAkuraSky研究探讨萨特利珠单抗作为单药以及联合基线免疫治疗NMOSD患者的有效性。SAkuraStar研究共纳入95例成人NMOSD患者,其中AQP4抗体阳性患者64例,结果显示治疗216周时,萨特利珠单抗单药治疗组的复发率为22%,安慰剂组为57%(HR 0.26,95%CI 0.11~0.63)[12]; SAkuraSky研究共纳入83例NMOSD患者,其中AQP4抗体阳性患者55例,结果显示治疗224周时,接受萨特利珠单抗联合基线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出现复发的概率为11%,安慰剂组为43%(HR=0.21,95% CI 0.06~0.75)[13]。
伊奈利珠单抗是一种人源化的IgG1亚型抗CD19单克隆抗体,可导致B细胞及表达CD19的浆母细胞和部分浆细胞耗竭,从而抑制抗体及补体依赖性细胞毒性作用,其可显著降低AQP4抗体阳性NMOSD患者的疾病复发和减缓残疾进展(Ⅰ级推荐,A级证据)[1]。N-MOmentum研究纳入230例成人NMOSD患者,按3:1随机分配到伊奈利珠单抗组和安慰剂组,其中213例为AQP4抗体阳性。结果显示,伊奈利珠单抗组复发率为12%,安慰剂组为39%(HR=0.272,95%CI 0.150~0.496;P< 0.0001)在血清AQP4抗体阳性亚组中,伊奈利珠单抗组患者的复发率为11%,安慰剂组为42%,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HR=0.227,95%CI 0.121~0.423;P< 0.0001)[14]。
在疗效评估方面,张华教授提及,对于上述生物靶向制剂疗效的评估需要“多维度结合”:临床层面需定期监测EDSS评分,评估残疾变化;影像学层面需通过MRI观察病灶活动情况;实验室层面需检测血常规、肝肾功能(评估副作用)与抗体水平等;同时需结合患者的自我感觉综合判定。但目前评估体系仍有不足:EDSS评分需长期随访才能体现变化,MRI病灶活动与临床症状无直接线性关联,未来需进一步研究以探索更精准的评估指标。此外,针对AQP4抗体阴性的NMOSD患者,目前尚无获批适应症的药物,仍需通过更多新药研发或现有药物的相关研究,明确其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全程管理:多维度体系筑牢NMOSD患者的健康防线
张华教授还指出,NMOSD“慢性病、长期病”的特性,决定了其需建立“长期随访、多学科协作”的全程管理体系。全程管理的核心目标是“针对不同患者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最大限度保留患者功能,提升生活质量”,其关键在于“医患协同、多学科联动”。
长期随访监测是NMOSD的全程管理的核心原则。具体而言,医生需定期评估药物的疗效与副作用,若存在疗效不佳或出现副作用,需综合评定是否调整剂量或更换药物。2025版指南特别强调,我国NMOSD患者还要注意乙肝和结核病的筛查和监测,且在疾病初发、复发、治疗转换期以及疑似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如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时,还需进行脑和脊髓MRI检查,以进行确诊和安全监测,以确保治疗的顺利进行[1]。关于监测时间,指南明确建议每3~6个月进行一次扩展残疾状态量表(EDSS)评估,每6~12个月进行MRI检查和血清AQP4抗体检测,还可根据患者情况采用视神经脊髓损伤评分、Hauser行走指数、25英尺步行试验及生活质量评估等[1]。患者的主动配合在此过程中尤为关键,建议患者记录“用药日记”,详细记录每日用药反应及身体感觉,以便医生准确鉴别症状为临床发作还是假性复发。
此外,NMOSD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不仅累及视神经与脊髓,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同时已存在的残疾也需康复干预,因此多学科协作不可或缺。组建由神经科、眼科、消化科、感染科、康复科等科室构成的多学科团队,可针对复杂病例开展联合评估,进一步优化监测与治疗方案。
最后,张华教授特别提及,NMOSD高发于育龄期女性,因此育龄及妊娠期女性NMOSD患者的全程管理需格外谨慎。孕前需重视生育计划与治疗方案调整咨询,尤其是AQP4抗体阳性NMOSD的育龄女性患者,必须尽早接受相关咨询,不应因怀孕的愿望而停止或推迟长期免疫治疗;医生会综合评估后制定个体化治疗调整方案,避免使用吗替麦考酚酯等致畸药物[1]。同时,妊娠期需严格把控用药安全与母婴监测,禁用已证实有致畸作用的药物是核心原则。2025版指南指出,若暴露于B细胞删除药物,应检测新生儿脐带血淋巴细胞和B细胞计数;若继续使用单克隆抗体,需与儿科医生讨论减毒活疫苗接种计划;治疗中断者,分娩后应尽快恢复长期治疗[1]。同时也期待其他治疗药物在妊娠期NMOSD患者中能积累更多循证证据。
小结
NMOSD作为一种高负担的补体相关性疾病,其诊疗仍面临诸多挑战。生物靶向制剂的临床应用,为疾病的个体精准化治疗提供了新方向。通过建立完善的长期随访监测体系、加强多学科合作及重视特殊人群管理,有望进一步提高NMOSD的诊疗水平,改善患者预后。在“补体日”的推动下,规范化诊疗的不断深入将为形成 NMOSD诊疗的“中国方案”奠定坚实基础。
专家简介
张华 教授
北京神经科学学会神经免疫与相关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神经免疫学与神经病学杂志副主编
中国免疫学会神经免疫学分会委员
中国卒中学会免疫分会常委
北京神经科学理事会常务理事
北京神经内科学会神经免疫与感染学分会委员
北京神经科学学会周围神经与相关疾病专业委员会常委
1980年9月-1985年7月 山东医科大学医疗系学习
1985年7月-至今 北京医院神经内科神经免疫专业组
1996年5月-1999年9月 日本京都市国立宇多野病院,免疫中心访问学者。
参与完成了多项国家重点、国家级、部级及国际合作科研课题。书写论文100(其中第一作者33篇)余篇、论著6部,先后获得部级科研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一次,局级奖多次。
现在主要从事神经病学、神经免疫学和老年神经病学的临床和实验室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免疫学组. 中国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5版)[J]. 中华神经科杂志,2025,58(07):687-703.
[2]中国NMOSD患者综合社会调查白皮书.
[3]黄德晖, 吴卫平, 胡学强. 中国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版)[J].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2021,28(06):423-436.
[4]Kleiter I, Gahlen A, Borisow N, et al.Neuromyelitis Optica Study Group. Neuromyelitis optica: Evaluation of 871 attacks and 1,153 treatment courses[J]. Ann Neurol. 2016 Feb;79(2):206-16.
[5]Pittock S J, Berthele A, Fujihara K, et al. Eculizumab in Aquaporin-4-Positive 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J]. N Engl J Med, 2019,381(7):614-625.
[6]吕明星, 曲美洁, 刘敏, 等. 依库珠单抗对水通道蛋白 4 抗体阳性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急性发作的疗效[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25, 34(2):146-150.
[7]Chatterton S, Parratt J, Ng K. Eculizumab for acute relapse of 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 Case report[J]. Front Neurol, 2022,13:951423.
[8]Watanabe M, Masaki K, Tanaka E, et al. The Efficacy of Eculizumab in the Acute Phase of 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 A Case Series Study[J]. Cureus, 2024,16(11):e73205.
[9]Gorriz D, Perez-Miralles F C, Quintanilla-Bordas C, et al. Eculizumab for a catastrophic relapse in NMOSD: case report[J]. Neurol Sci, 2024,45(1):249-251.
[10]Qingqing Zhuang, Wenjuan Huang, Jingzi ZhangBao, et al. Eculizumab for the acute attack of 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 medRxiv 2025.06.17.25329603.
[11]Aurore San-Galli, Hugo Chaumont, Philippe Cabre, et al. Eculizumab as rescue therapy in a context of dramatic NMOSD attack: report of two cases. Rev Neurol (Paris). 2024 Dec;180(10):995-997.
[12]Traboulsee A, Greenberg BM, Bennett JL, et al. Safety and efficacy of satralizumab monotherapy in 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 a randomised, double-blind, multicentre, placebo-controlled phase 3 trial. Lancet Neurol. 2020;19(5):402-412.
[13]Yamamura T, Kleiter I, Fujihara K, et al. Trial of satralizumab in 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 N Engl J Med. 2019;381(22):2114-2124.
[14]Cree B, Bennett J L, Kim H J, et al. Inebilizumab for the treatment of 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 (N-MOmentum): a double-blind, randomised placebo-controlled phase 2/3 trial[J]. Lancet, 2019,394(10206):1352-1363.
本文受访专家:张华教授
本材料由阿斯利康提供,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进行医学科学交流,不用于推广目的。审批编码: CN-167034 过期日期:2025-12-2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