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厘米 编辑:阿若
来源:壹点灵心理
ID:yidianling0
前两天在网上刷到一段话很有感触,大意是:
一个人做事最无敌的时候,往往是没有委屈感的时候。
因为委屈感会消耗行动的力量。
它让我们在做事时不再专注于目标本身,而是被情绪和自我怀疑裹挟,想着:
“为什么都是我在付出”、“别人会怎么看我”、“我是不是被忽视了”......
想想看,你是不是有过这样的经历:
原本想全力做好一件事,但因为一句不理解的话或一丝被冷落的感觉,瞬间失去了干劲?
或者本来能更主动地沟通,却因为心里的委屈,退回到被动的状态,甚至干脆不想做了?
心理学研究表明——
委屈感会增加我们的认知负荷、诱发防御心理,让我们在情绪里兜圈子,失去原本的执行力和创造力。
那么,为什么委屈感会让人失去做事的力量?
又该如何摆脱它的影响,回到“无敌状态”呢?
来源:Pexels
01
委屈感是如何
偷走行动力的?
我们都知道,负面情绪会影响效率。
但很多时候,真正让人失去行动力的,不是单纯的疲惫或压力,而是那种深埋心底的委屈感。
它像一只无形的手,轻轻一拽,就让你从主动者变成了被动者。
比如在职场中,那些努力被忽视的时刻:
小李在公司连熬三个通宵,赶出了一个重要的投标方案。
结果在会议上,领导只说了一句“下次细节注意”,就匆匆转向下一个议题。
没有肯定,没有认可。
小李表面上点头应下,心里却像堵了一口气:
“我这么拼命,连句辛苦了都没有吗?”
接下来的几天,他做事明显消极了许多,甚至拖延了原本主动申请的项目。
心理学称之为自我威胁:
当自尊或价值感被忽视,人会本能地转向“情绪防御”,而非行动解决。
也就是说,小李的行动力被情绪感受绑架了。
委屈感更常见的地方,其实在人际关系里。
来源:Pexels
比如,朋友小陈跟我吐槽,每次她和伴侣有矛盾时,本想好好沟通,但对方一句“你别无理取闹了”,让她瞬间闭上了嘴。
她的脑子里只剩下一个声音:
“原来我的感受这么不重要。”
接下来,她选择冷战,甚至想过干脆分手。
她不是真的想结束这段关系,只是委屈让她失去了继续努力的力量。
心理学研究发现,情绪会占用认知资源。
当人沉浸在委屈感里,处理问题的理性部分会被大大削弱,行动自然被拖慢甚至停止。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
当我们把自己放在“被动接受”的位置,期待外界给出理解、肯定或改变时,就很容易感到委屈。
因为这个过程本质上失去了主体性——
我能做什么、我想成为什么,变成了别人怎么看我、别人给不给我回应。
久而久之,行动的驱动力被外界态度绑架,内心只剩下委屈和等待。
自我决定理论指出,人的内在动机和自主感是一切行动的核心动力。
当主体性丧失时,人很容易被负面情绪困住,失去持续行动的力量。
02
为什么没有委屈感
的人更有力量?
在现实生活里,那些做事干净利落、不怕麻烦的人,往往有一个共同点——
他们很少沉溺于“委屈”的情绪里。
1、主体性让人从情绪中抽离
没有委屈感,不代表从不受伤,而是能在受伤后迅速回到“我能做什么”的立场。
比如,职场里如果方案被否了,委屈的人会想:
“凭什么否我的方案?他们不懂我多努力。”
而主体感强的人会想:
“好,既然被否了,我去问清楚原因,下次改得更好。”
心理学研究表明,高主体性的人倾向于采用问题导向的应对策略,而非情绪导向的防御。
这让他们在面对挫折时更容易保持行动力。
来源:Pexels
2、行动感让人恢复掌控感
委屈感往往来源于一种“我只能被动承受”的无力感。
而当你采取哪怕很小的行动时,这种无力感就会被瓦解。
心理学家Bandura的自我效能感理论指出:
人一旦在行动中获得哪怕微小的成就体验,就会显著提升对未来挑战的信心。
比如在亲密关系里,伴侣冷漠时,与其憋着委屈等对方态度软化,不如先表达自己的感受,或主动提出一起想解决办法。
行动本身就能让关系重新流动,而不是陷在情绪的泥沼里。
3、没有委屈感的人,边界感更清晰
委屈感之所以会反复出现,还因为我们常常把自我价值绑在他人的反馈上。
而那些不容易委屈的人,通常有更稳固的自我边界。他们很清楚:
别人的态度≠我的全部价值
关系里的理解与肯定很重要,但不是我行动的唯一动力。
心理学研究发现,边界感强的人更容易在关系中保持自主性,而这种自主性正是情绪稳定和高效行动的基础。
03
如何减少委屈感
重建主体性?
既然委屈感会让人失去行动力,那么如何让自己走出这种情绪,重回“主动”的位置呢?
心理学里有几个方法,能帮我们减少无力感,重建主体性。
1、把关注点从“为什么”转向“接下来”
很多委屈感的循环,都是在反复想“为什么他要这样对我”“为什么事情会这样”。
但越想越气,问题却一点没解决。
认知行为疗法(CBT)提倡,把注意力从“原因”转向“下一步行动”,比如:
与其想“为什么老板否我的方案”,
不如想“我能不能约个时间,了解他具体想要的方向?”
这种面向解决方案的思维,能帮我们从情绪里抽离,重新获得控制感。
2、用“自我对话”松动情绪
心理学家Michael Singer提到,当我们能以“旁观者”的身份看待情绪时,就不会被情绪裹挟。
你可以试着对自己说:
“我现在确实很委屈,但委屈≠事实,我能选择接下来怎么做。”
这种方式叫“去融合”,在正念疗法里被广泛使用,能让我们从负面情绪中解放出来。
来源:Pexels
3、建立小而稳的自我价值来源
如果一个人的全部自我价值都系在他人态度或单一领域上,一旦受到否定,就会觉得天塌下来了。
所以心理学家建议:为自己的生活搭建多个价值支点。
比如:
在工作外培养一个兴趣; 在亲密关系外保留独立的朋友网络; 在外界评价外建立自我认可的标准;
研究发现,这种多元价值体系能显著降低生活挫折带来的情绪冲击。
4、在关系里练习表达与设界限
很多委屈感来自“我憋着,他也不懂”,久而久之让人既受伤又失望。
但亲密关系研究表明,适度表达需求、设立界限的人,关系更稳定、更满意。
表达不等于指责,你可以用“我感受”句型:
“我有点失落,我需要一点安慰”,而不是“你都不关心我”。
这种沟通让对方更容易理解,也减少了误会。
最后,想强调的是,减少委屈感并不是让我们去否认他人的责任,或是把所有错误都揽到自己身上;
而是让我们从情绪的漩涡里抽离出来,重新拿回主动权。
当一个人能把注意力从“为什么会这样”转向“我能做什么”,他就不再被动等待别人弥补自己,而是开始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没有了委屈感,我们做的每一个决定,都是出于清醒和稳定,而不是情绪的裹挟。
那时的我们,才真正拥有了面对生活的力量。
心理爱好者考证/副业推荐
可从事心理行业,可增加额外收入
可成为有执业胜任力的心理咨询师人才
↓戳图,添加老师咨询↓
含1对1指导规划 + 课程体验
如果你正在寻找适合自己的心理服务,可以考虑壹点灵的心理服务,这里有4.5万名专业心理咨询师,可进行线上或线下咨询服务,他们专业、真诚,且已经准备好,识别下方二维码可预约咨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