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暑热渐消,凉风送爽。梧桐叶落惊秋意,正是读书好时节。经历了夏日的喧嚣与热烈,我们更需要一段宁静时光,让思想沉淀,让心灵回归沉静。
本期,与您分享《带上她的眼睛》《思考,快与慢》《薛兆丰经济学讲义》《月亮与六便士》四本书籍。
策略悦读会
读书感悟推荐
读书分享
北京策略(海口)律师事务所
分享人:梁梦乔
读《带上她的眼睛》有感
刘慈欣的短篇小说《带上她的眼睛》以其独特的叙事视角和深沉的情感内核,构筑了一个科技高度发达却无法消解人类根本孤独的近未来世界。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关于“传感眼镜”技术让远行者能够共享他人感官体验的科幻故事;但深入阅读后便会发现,这篇小说实则是对人类存在状态的深刻哲学追问——在技术可以连接一切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真正的理解是否可能?
小说中的“她”被困于地心深处,唯一的慰藉是借助先进技术通过他人的眼睛感受外部世界。这一设定极具象征意义:我们每个人不都如同那位地航员一样,本质上被困在自身的意识孤岛中吗?我们通过语言、文字、影像等各种“传感眼镜”试图与他人建立连接,渴望被理解、被感知,但这种连接终究是间接的、经过滤的、不完整的。刘慈欣以科幻的外衣,揭示了人类存在的根本困境——意识的绝对孤独。
技术在这篇小说中扮演着复杂角色。一方面,传感眼镜代表了人类试图通过技术手段克服孤独的努力,体现了科技的温情与人性化;另一方面,这种技术最终被证明无法真正消除那位地航员的孤独,她依然独自面对永恒的黑暗。这种辩证关系提醒我们,技术可以缩短物理距离,可以共享感官体验,却难以真正桥接两个独立的意识世界。当我们越是依赖技术中介进行交流,或许越会失去直接面对彼此的能力。
那位从未露面的地航员选择永久留在地心,这一决定超越了简单的牺牲精神,更像是一种存在主义式的抉择——在意识到人类终极孤独后,依然选择承担自己的命运。她通过传感眼镜最后一次感受草原的风、溪流的水、花香与鸟鸣,然后切断了连接,独自面对永恒黑暗。这一场景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它不是绝望的放弃,而是在完全清醒状态下对孤独的接纳与拥抱。
《带上她的眼睛》最终指向了一个超越科幻的命题:人类或许永远无法完全理解彼此,但正是这种无法完全消弭的距离,使得尝试理解的过程变得如此珍贵。那位地航员在绝对孤独中,依然渴望通过他人的眼睛再看一眼蓝天白云,这一行为本身就是对孤独最有力的反抗。
小说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感动,更是一种存在层面的觉醒:认识到孤独是人类境况的一部分,但我们依然可以在星海之间,通过每一次真诚的尝试理解,为彼此点亮一盏小小的灯。这或许就是刘慈欣在这篇简短而深刻的故事中,带给我们的最珍贵礼物——在承认孤独永恒性的同时,不放弃连接的努力,这种辩证的态度,正是人类面对浩瀚宇宙时最优雅的姿态。
读书分享
北京策略(郑州)律师事务所
分享人:张栋慧
读《思考,快与慢》有感
《思考,快与慢》是一部令人反思的作品。这本书并不轻松好读,却真正带领我们完成了一场思维的启蒙——它让我们看清自己,也看清世界背后那些悄然影响我们的心理逻辑。
卡尼曼在书中提出了著名的“双系统理论”。简单来说,你的大脑里住着两个“你”,快思考是油门,而慢思考是刹车,人类90%的决策错误都源于把油门当刹车。在全世界不断加速的时代,或许我们更需要倾听这位90岁智者的忠告:“慢下来!你的快思考正在欺骗你。”思维的速度并不代表其质量。有时候,放慢脚步,深入思考,才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自己。
卡尼曼提出的“双系统理论”,让我对人的思维逻辑有了全新的认知。他把人的思维分成两个系统:系统1是快思考,像自动驾驶,凭直觉迅速反应;系统2是慢思考,像手动操控,需要投入注意力和逻辑推演。我们绝大多数的判断,其实都来自于那个“不假思索”的系统1,而错误,也往往源于此——把直觉当真理,把油门误当成刹车。
在节奏越来越快的时代,我们尤其需要这样一种“慢下来”的觉悟。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值得立即回应,不是每一个选择都适合凭感觉决定。系统1虽然高效,却也容易受到认知偏见、情感波动等因素的干扰,让我们陷入非理性的判断。而系统2虽然准确,却需要耗费心力,以至于我们常常选择思维上的懒惰。
这本书最大的价值,不仅在于指出问题,更在于提供了方法。比如在做重大决策时,要主动调动系统2,放慢思考;要引入外部意见,打破自我感觉良好的幻觉;还可以运用“事前验尸”的策略,预先设想失败的可能原因,以抑制乐观偏差。这些做法,本质上都是在帮助我们建立一套更清醒、更自律的决策机制。
读完这本书,我也深刻体会到思维的本质,从来不取决于速度,而在于我们是否愿意在关键节点上停下来,看清念头起落的轨迹。这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修养。但“思考”这件事,本身就需要练习。而这本书,虽然有点烧脑,但它带来的启发——如何不被自己的大脑欺骗,如何在一片喧嚣中保持理性——足以让我们在人生路上,少踩许多坑。
读书分享
北京策略(郑州)律师事务所
分享人:靳超
读《薛兆丰经济学讲义》有感
在多数人印象里,经济学满是复杂公式、抽象模型的枯燥学科,动辄涉及高深的数学推导,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但薛兆丰教授的《薛兆丰经济学讲义》,打破了这种刻板认知。这本书以脱口秀般生动的语言拆解复杂经济原理,用生活化的表达替代专业术语,即便毫无经济学基础的读者,也能跟着节奏轻松入门,感受这门学科的魅力。
书中从大众熟悉的生活场景切入。比如讨论供需关系时,不局限于课本定义,而是聚焦“春运火车票该不该涨价” 的民生话题,分析物价上涨背后平衡供需、减少资源浪费的逻辑;解读稀缺性本质时,结合“学区房溢价”现象,剖析教育资源稀缺如何影响房价,以及背后折射的市场选择机制。就连 “机会成本”“边际效应” 这类抽象概念,也被融入 “下班后该加班赚钱还是陪家人”“喝第一杯奶茶和第三杯奶茶的满足感差异” 等日常选择中,让读者猛然发现,经济学早已藏在柴米油盐的每一次决策里。
作者尤其擅长引导读者跳出直觉思维的误区,面对“最低工资法能否真正保护劳动者”,他不直接下结论,而是推演政策可能导致企业减少招聘、挤压低技能劳动者就业空间的连锁反应;探讨 “扶贫政策是否会养懒汉”时,通过对比不同扶贫模式的效果,展现激励机制对个人积极性的影响。这种不灌输答案、只提供思路的方式,能帮读者摆脱情绪化判断,逐渐养成用经济学视角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
读完这本书,不仅能清晰理解价格机制、产权保护、市场失灵等核心经济学概念,更能掌握一套实用的“思维工具”。在职场中,可用成本收益思维判断是否跳槽;消费时,能透过价格看懂商品背后的价值逻辑;面对社会热点时,也能跳出舆论漩涡,看到现象背后的经济规律。同时,我们还要保持自己的思维和判断,毕竟“尽信书不如无书”,让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能够服务我们的生活与工作发展。
读书分享
北京策略(郑州)律师事务所
分享人:张恒
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
最近选择阅读《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记忆中已经读过三次了,分别是初中,高中,大学。每次翻开这本名作,都被主人公追求自我理想的勇气而深深折服,每一次都有全新的感悟。
诚如作者所刻画的斯特里克兰德一样,或许我们每个人生活在如今的快节奏社会里,已经忘却了我们最初的理想和曾经天真烂漫、发自内心的呼喊。当“我”去时尚之都寻找他时,怀着和普罗大众一样的、最稀松平常的想法:斯特里克兰德一定是和某个女人私奔了。但现实却让我们每个人大跌眼镜,当主人公平静地回答原因是画画时,所有人都惊呆了。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人年过四十,抛妻弃子,去追求他曾经最纯粹的理想。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是最平凡的普通人,我们想要的只是娶妻生子,养家糊口,平凡地度过这一生即可。所以才会为斯特里克兰德这追求最初的梦想的行为而感到诧异与不解。代入自己,这好比读了很多年书,突然决定去做最纯粹简单的事,譬如去山区支教。在旁人看来,这样的选择是没有道理的。然而,只有到了某一定时间节点时,才会恍然大悟,而这就像斯特里克兰德离世后,其画作才被世人发掘,价值一路飙升,为世人所认同和敬仰。
一个人一生都在寻找一处精神上的栖息地,我们每个人或许都曾经勾勒过一个梦幻的场景,在这个场景下,我们一遍又一遍地在做着曾经梦想的事情。斯特里克兰德正是我们每个人的写照。初读之时,简单地以为斯特里克兰德是毛姆刻画的一个具体的,特定的某个人。但回首时,却又有了不一样的感悟,他是社会群体的美好象征,他是斯特里克兰德,他是高更,他是我们每个人。塔希提是他精神和现实世界的最后栖息地,在这块远离尘世的小岛之上,他实现了最初的理想,成了法国后期印象派的核心人物与领导者,完成了从证券期货经纪人到绝世画家的华丽转身,他开始受人追捧,开始举世瞩目。然而,这一切恰恰是在他死亡之后。或许,正是因为他的离开,才让世人注意到了这些名作,假若他健康地活着,可能依然如从前一样,没有人关注他,只是在抨击他,抛却家人,毫无人性。死亡,对于斯特里克兰德来说,也许是一件好事。
满地都是六便士,这是我们的生活所必需;抬头即月亮,这是我们前行的力量。祝愿我们永葆一份理想与纯真,去感悟与追寻属于自己的独特精神世界。
在这个收获的季节,让我们一同深入探讨思维与认知的奥秘, 分享阅读带来的启示与感悟;在交流中碰撞思想火花,结识志同道合的书友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