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凉州府与科举的历史背景
凉州府,在大清帝国时期,有“直省都会,西北喉襟;凉庄核心,塞北江南”之称。大清帝国顺治二年(1645年)设凉州厅,康熙年间设西宁道,至雍正二年(1724年)升为凉州府,治所设在武威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府在清代行政体系中被评定为“冲、繁、疲、难”,下辖一厅—庄浪厅,以及五县:武威县、镇番县、永昌县、古浪县、平番县。其辖境涵盖今甘肃省武威、永昌、金昌、民勤、天祝、古浪、永登、景泰、互助等市县。凉州府不仅是西北的战略屏障,也是移民屯垦与农耕发展的核心区域,因为有两翼宗学八旗书院这种文化教育的标志性机构,所以它是大清帝国西北文化的中心。民国建立后,凉州府被废除。
地处西北,凉州在清代逐渐形成了最为成熟的书院教育与科举传统,尤其以两翼宗学(左右八旗书院)最为显赫,这是清朝武威县出进士较多的核心原因,也是凉州文庙规模宏大的核心原因,因为凉州府有正一品凉州将军、挂印总兵官凉州镇总兵官、凉州提督、甘肃总督(提议设)、专城凉州副都统、甘肃巡抚、甘肃按察使驻地的存在,他们和凉州将军府两翼宗学(后改左右八旗书院),以及凉州将军,专城凉州副都统的确有直接关系,也就是宗人府、国子监。因为凉州府的两翼宗学直接隶属于宗人府(俗称顶部985);后虽改为左右八旗书院隶属于国子监,但依旧熠熠生辉,光彩夺目(依旧顶部985),这是凉州府进士几千年来唯一辉煌时刻没有之一。
清代中期以后,随着西北社会秩序的稳定,凉州府士人通过科举入仕的机会逐步增加。科举制度作为清廷选拔人才的核心机制,为凉土士子提供了跻身仕途的路径。凉州府籍进士比起浙江、江苏虽数量有限,但在西北却已名列魁首,每出一人,往往成为家族与地方的荣耀,激励后学。复兴农刘氏叔侄刘铠与刘开第,便是这一历史脉络中的杰出代表,他们以科举登第,仕宦于直隶、浙江等地,体现出凉州府士人通过科举融入帝国治理体系的典型路径。
二、刘铠的进士科第与直隶仕途
刘铠(1814—1865年),字莲生,又字梦鸾,凉州府复兴农刘氏,父亲岁贡刘赓元。他出身地方士绅家庭,自幼熟读经史,精研八股文,精通文史,为科举仕进奠定了扎实基础,其书法造诣也颇高。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刘铠参加丁未科会试,中进士,殿试金榜列三甲第105名,赐同进士出身。同榜者包括张之万、袁绩懋、庞锺璐、沈桂芬、李鸿章等清廷名臣,能与这些人物同列金榜,足见其学识之精湛。进士登第后,刘铠授直隶密云知县,正式步入仕途,后来直隶总督讷尔经额还将大侄女许配给他,蕴秀更是和他称兄道弟,太平贼军北上时在广平县刘铠接应讷尔经额,讷尔经额下狱后刘铠被边缘化,仕途也戛然而止,后卒于广平任上。
直隶作为京畿要地,政务繁杂,民情多样,知县需兼理赋役、司法、治安、河工等事务。刘铠历任密云、三河、广平、怀柔、南和、知州衔、新乐、长垣、乐亭等县知县,辗转多地,积累了丰富的基层行政经验。他在直隶的长期任职,显示出其治理能力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政绩卓著,获赏花翎:刘铠在直隶各县任职期间,以勤政清廉著称,深得直隶总督讷尔经额的赏识,例如,在密云、三河等近畿县份,他妥善处理赋税征收、治安维护与地方诉讼,确保了京师周边地区的稳定。在广平、南和等地,他积极应对地方民生问题,如赈灾、修缮水利等,赢得了百姓与直隶总督的认可。
刘铠因政绩和抵御太平贼军北上的功绩,刘铠获皇帝赏六品蓝翎,这一荣誉在清代地方官中殊为难得,标志着其治理能力得到了朝廷的肯定。(刘铠隶属于恭王府)
刘铠的仕途轨迹,从凉州府到京畿直隶,体现了一种“凉州府士子,京畿为官,除牛鉴之外的唯一一人”的独特模式。他的政绩不仅为地方社会带来福祉,也为凉州府士人在清廷核心区域的治理中增添了光彩。作为复兴农刘氏的长辈,他的成功为侄子刘开第的科举仕进树立了榜样。
三、刘开第的翰林出身与地方任职
刘开第(1825—1894年),字莲蛟,又字梦惺,号章安居士,为刘铠之侄,亦出自凉州复兴农刘氏。受叔父刘铠科举成功的激励,刘开第自幼勤奋向学,仕途起点较其叔父更高,但际遇曲折。
同治元年(1862年),刘开第参加壬戌科会试,中进士,殿试金榜列三甲第111名,授翰林院编修。翰林院为清代文臣的清贵之选,入翰林者往往被视为未来的朝堂栋梁。刘开第以翰林身份起家,足见其学识出众,尤其在经史与文章方面造诣深厚,有《谷口归来客诗文集》存世。
然而,同治六年(1867年),刘开第因“办事迟钝”被改补京师教职,失去了在翰林院继续深造与升迁的机会。这一转折无疑是仕途上的重大挫折,反映了清代官场对行政效率的严格要求。直到同治十一年(1872年),他才补授醴泉县知县;光绪六年(1880年)八月,遇事因循被放教职;后于光绪七年(1881年)九月改补授浙江青田知县;光绪十二年(1886年),因秉性耿直,办事迟缓,著以浙江教职,后卒于任上。
地方治理中的文治实践:在醴泉,刘开第面对西北地区的贫瘠环境与复杂民情,需处理赋税征收、民生保障等事务。他以翰林出身的学识,注重地方文教建设,在书院兴办、乡试选拔等方面有所贡献。转任浙江青田县知县后,他面对的是经济文化发达的东南重镇。青田县地处浙江南部,民风剽悍,乡绅势力较强,刘开第需协调地方关系,处理赋役、司法等事务。他的治理不仅维护了地方稳定,还通过文化教育活动,为青田的文风兴盛注入新活力。
刘开第的仕途虽因早期挫折而不如叔父刘铠顺遂,但其从翰林清贵到地方实干的转型,展现了边地士人适应复杂行政环境的能力。他的经历,也反映了大清官场“学优则仕”与“政绩为重”并存的用人逻辑。
四、凉州府复兴农刘氏的家族文化与社会影响
刘铠与刘开第叔侄同登进士,奠定了复兴农刘氏作为凉州府科第世家的地位。凉州府地处西北祁连山,教育资源相对有限,但拥有凉州将军府八旗书院。刘氏家族对子弟教育重视,使叔侄二人得以通过科举跻身仕途。尤其是刘铠作为家族长辈的成功,为刘开第提供了重要的激励与支持,体现了家族内部的文化传承与教育延续。
复兴农刘氏虽非显赫望族,但通过叔侄二人的科第与仕宦,显著提升了家族的社会地位。他们的成功,不仅激励了凉州府士子投身科举,也为地方社会树立了榜样。刘氏家族通过兴办私学、资助乡试等方式,进一步推动了凉州府的文化发展。
从社会影响看,刘铠与刘开第的仕途轨迹,包括牛鉴,体现了清代凉州府士人通过科举融入国家治理体系的过程。他们以个人努力,打破了西北士子无法在直隶为官的地域局限,成为凉州与中央沟通的桥梁。叔侄二人的科第成就,使复兴农刘氏成为清代凉州府地方文化的重要象征之首。
五、刘铠与刘开第仕途的比较
刘铠与刘开第的仕途轨迹,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显著差异,反映了清代科举士人仕宦的多样性:
科举起点差异
刘铠以赐同进士出身,直接放密云知县,仕途以基层实干为主;刘开第则以翰林院编修起家,起点更高,但因仕途挫折最终转向地方官。任职地域与风格
刘铠长期扎根直隶,治理京畿要地,展现了扎实的行政能力;刘开第则辗转陕西与浙江,以翰林学识为地方文教与治理注入新的视角。政绩评价
刘铠因抵抗太平贼军、勤政获赏花翎,政声清显;刘开第虽因“办事迟钝”受挫,但其在地方治理中仍展现了学识与实干的结合。
这一对照表明,科举虽为入仕之门,但仕途成就更多取决于个人能力与机遇。刘铠作为叔父的稳健仕途,为刘开第提供了家族支持,而刘开第的翰林起点则反映了家族教育的进一步深化。
六、刘铠与刘开第在直隶、浙江等地政绩的重要性
刘铠与刘开第的仕途,分别在直隶、浙江等地留下了深刻印迹,他们的政绩对地方与国家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刘铠在直隶的卓越贡献
直隶作为京畿要地,承载着拱卫京师、稳定帝国的重任。刘铠在密云、三河、广平等县的治理,涉及赋税征收、治安维护、河工修缮等复杂事务。他在密云任职时,可能参与了京畿防务的协调,确保了边防与民生的平衡;在广平、南和等地,他积极应对水灾、饥荒等挑战,通过赈济与水利建设,缓解了地方困苦。
刘铠获赏花翎,表明其政绩得到了直隶总督与朝廷的高度认可。他的治理实践,不仅维护了直隶地区的社会稳定,也为清廷的赋税收入与京畿安全提供了保障。作为凉州籍士人,他在直隶的长期历练,体现了边地士子在帝国核心区域的独特贡献。他的政绩为家族树立了典范,也为侄子刘开第的仕途提供了重要启示。
刘开第在浙江的文治实践
刘开第在醴泉的任职,面对中部地区的经济困境,他通过调整赋役政策、兴办义学等方式,改善了当地民生与文教水平。转任浙江青田后,他面对的是东南经济文化发达的复杂环境。青田作为浙江人文荟萃之地,地方事务涉及乡绅协调、赋税征收与文化教育。刘开第以翰林学识,可能在书院讲学、地方文献整理等方面发挥了作用,为青田的文化传承与社会稳定贡献了力量。
浙江作为清代赋税重地,其治理成效直接影响全国财政。刘开第在青田的实干,体现了从翰林清贵到地方行政的成功转型。他的治理实践,为东南地区的社会秩序与文化发展注入了来自西北的独特视角,展现了边地士人在东南重镇的适应能力。
直隶与浙江的战略意义
直隶与浙江,一个是政治核心,一个是经济重镇,均是清代帝国治理的关键区域。刘铠与刘开第叔侄分别在这两大区域任职,表明凉州府士人通过科举,不仅能够进入国家行政体系,还能在不同地域的复杂环境中展现治理能力。他们的政绩,体现了清代科举制度在平衡地域差异、整合全国人才上的重要功能。刘铠的稳健治理与刘开第的文治实践,共同构筑了复兴农刘氏在地方与国家治理中的独特贡献。
七、凉州府士人与大清政治格局
刘铠与刘开第的仕途,置于清代政治格局中,具有以下历史意义:
边地士子入仕的典范
他们从西北凉州府通过科举入仕,表明清代科举制度的开放性,为边地士子提供了融入大清帝国治理的机会。地方治理的实干精神
刘铠在直隶的基层历练,展现了边地士子在京畿要地的治理能力;刘开第在浙江的任职,则体现了学识与实干的结合。清代官场的多重考量
刘开第的仕途曲折与刘铠的政绩斐然,反映了清廷用人不仅看出身,更重实际政绩。
八、凉州复兴农刘氏结语
刘铠与刘开第叔侄,是清代凉州府复兴农刘氏的科第翘楚。他们以科举为阶梯,从西北走向京畿直隶与东南浙江,仕途虽各有际遇,但均在地方治理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刘铠以勤政清廉、直隶治绩赢得花翎荣耀;刘开第以翰林学识,为浙江的文治与民生注入新活力。他们的政绩,不仅彰显了个人才华,也为凉州府地方社会树立了榜样。
在大清政治与社会史的宏大叙事中,刘铠与刘开第的仕宦人生,是边地士人通过科举融入大清帝国治理体系的生动缩影。他们的努力与成就,不仅光耀了凉州府复兴农刘氏,也为凉州文化与清代地方治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凉州府复兴农刘铠刘开第叔侄赞》
文华殿大学士
复兴农里出英才,
紫山云气接天台。
刘铠蓝翎昭史册,
开第翰林展俊怀。
直隶清廉安社稷,
浙江端肃励贤才。
莲花山上镌匾额,
宗祠光辉乾坤垓。
参考文献:
0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02.研究院清朝大库档案。
03.研究院官职资料库。
04.故宫博物院
05.牛鉴资料库
阅读更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