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高墙内的生活,劳动改造几乎是人们的固有印象。但你是否知道,在高墙之内,并非一刀切。
监狱会根据服刑人员的情况,按照能者多劳、弱者少劳的原则,对他们免除一定的劳动或者是暂停劳动。
首先,刚入狱的前几个月,亲人是不需要马上进行劳动生产的。
刚进监狱的服刑人员通常会被安排到入监大队,这个阶段被称为“入监教育期”,一般维持1-3个月。
对于从看守所转移过来的他们,刚开始会极为不适应。因为看守所里面是不需要干活的,纪律也不像监狱里那么多。
在入监队这个阶段,核心任务不是劳动,而是帮助他们适应从在押人员到服刑人员的角色转变。
训练期间主要是学习《服刑人员行为规范》等规章制度,练习队列动作、整理内务,熟悉监区作息和管理要求。
虽然不用进车间干活,但是每天都训练和学习的强度并不低,很多时候服刑人员反而盼着快点结束入监队训练,早点分配到具体监区进行劳动。
在进行完入监教育后,被分配到了具体的监区。正常情况下,要去车间踩缝纫机或者是组装电子零配件,就和外面的工厂一样流水线式的工作。
监狱里现在实行“5+1+1”制度。就是工作五天,学习教育1天,休息1天。
![]()
听上去好像和高墙外上班差不多,但是肯定是不一样的。在里面他们没有人身自由,随时都在监控范围内,没有任何隐私可言。
高墙外的我们,上完班后就可以随意支配自己的时间了,想出去胡吃海喝、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都没问题。
高墙内的他们只能给家人写写信,或者看看电视,或者打打篮球、下下棋等,这就是他们的仅有娱乐方式。
话题扯远了,继续说回我们的主题。如果是有以下6种情况的罪犯,可以免除劳动的。
第一类,身体有缺陷。
对于入狱前就存在肢体残疾的服刑人员,监狱会先进行专业评估,根据残疾程度和劳动能力安排合适的改造方式。
比如下肢不便的服刑人员,可能会被安排做些坐着就能完成的手工活(如包装、简单组装等)。
![]()
若上肢有严重残疾,完全无法胜任任何劳动,监狱会免除其劳动任务,转为以学习、思想改造为主的管理模式。
第二类,患上了重大疾病的情况。
如果服刑人员患上需要住院治疗或长期卧床休养的重大疾病(如心脏病急性期、严重骨折、恶性肿瘤等),监狱会立即暂停其劳动任务,优先保障治疗。
监狱医院会制定专门的治疗方案,必要时还会联系社会医院协助诊治。等病情稳定或康复后,服刑人员会根据身体恢复情况,重新安排合适的劳动任务。
但如果是普通感冒、轻微扭伤这种,一般是不会免除劳动的。
第三类,当上了监狱的管事犯。
有些服刑人员会被安排担任监区里的辅助性工作,比如协助民警管理一些日常事务、整理内务、担任小组长或者负责伙房工作等。
这些岗位被称为勤杂工或事务犯。但是这类的岗位选拔严格,通常是改造表现良好、责任心强的人才能胜任。
第四类,上了年纪的人。对于年纪很大的老年犯,特别是70岁以上的,监狱通常会给予照顾。一般不会再让他们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任务。
![]()
如果服刑人员身体条件还允许,并且自己愿意活动活动,监狱可能会安排一些极其轻微、力所能及的事情。
尤其是家里无人过问、或者是亲人已经不在的三无人员,只要还有行动能力,都不愿意躺在床上等死,毕竟劳动还能赚取一点生活费,用来买点日用品都好。
第五类,严重违反监规记录被关禁闭处罚。
这是比较特殊的一种情况。在关禁闭期间,在禁闭期间(通常7-15天),所有正常活动都会暂停。
这段时间的核心是让服刑人员在单独环境中深刻反省错误,认识到行为后果。待禁闭结束、写出合格的反省材料后,才会重新回到原监区,根据表现安排劳动。
有人可能会疑惑,监狱安排劳动是为了改造,为什么要设置这么多“免劳动”情况?
其实,监狱劳动的核心目的是通过劳动培养责任感、纪律性和生存技能,而非单纯追求劳动量。对特殊群体适当免除劳动,恰恰是为了让改造更精准。
说到底,监狱的劳动安排从来不是惩罚的工具,而是帮助服刑人员重塑自我的途径。这些看似特殊的例外情况,恰恰证明了改造的本质,是让每个生命都能在合适的轨道上,慢慢走向新生。
温暖的家书,是照亮前路的光。云牵寄小编温馨提示,多写信,多交流,陪伴亲人走过这段特殊时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