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并条机的“圈条效应”是前纺并条工序中常见的多发性问题,长期以来困扰着我国纺纱企业的并条工序。尽管圈条效应波在后道工序的张力牵伸中可以自然消除,且本身不会影响成纱质量,但它会导致并条条干计算数值失真,甚至可能与真正的机械波波长重合、混淆,造成误判或被忽略。因此,必须明确其成因并及时排除。
“圈条效应”通常在车速较低时出现,如FA302、FA306A等机型在270米/分以下时可能产生,且波长以棉条筒直径的倍数形式出现。以400mm条桶直径为例,车速270米/分以下时,波谱图上常显示760 - 800mm左右的“圈条效应”波。
1.判断方法及产生原因
在条干仪上重复检测已通过的条子,若“机械波”消失,则该波即为圈条效应波。为何并条机在低速情况下会出现圈条效应?原因在于,当前纺纱厂普遍使用的高速并条机,其圈条盘设计对应速度多为320米/分以上。圈条盘的出条位置位于螺旋曲线导管与圈条盘底平面交汇处形成的椭圆形出口尖顶部,此处采用平滑过渡的空间曲线设计,高速条件下不会引起棉条截面形状的急剧、周期性、规律性变化,因而不会形成圈条效应波。
然而,当并条速度降至270米/分以下时,圈条盘及空间螺旋曲线导管形成的圈绕张力显著减小,导致棉条运行轨迹和出口位置发生大幅位移,脱离原椭圆形出口尖顶部,从靠近内侧约缩进1/3 - 1/4的位置出条。由于该出口内侧面制造时未倒圆角或倒角很小,棉条在此处受到强烈且规律的折叠挤压,条子截面瞬间急剧变形,在波谱图上表现为周期性、规律性,甚至“烟囱冲顶”状的“机械波”。
这种由条子截面形状“形变”产生的波,仅使截面趋于扁平,条干不匀和纤维运动变化微弱,并非由回转零件缺陷引起的规律性纤维运动变化所致,二者“波”的本质截然不同。
2.解决措施
2.1 完善工艺
将并条机提速至330米/分以上使用。目前国内棉纺并条工艺设计的主要问题在于重视主区而轻视后区,对后区隔距、牵伸倍数优化的重视不足。引用一家世界名牌并条机的产品推介词:“牵伸取决于工厂纺纱计划与原料选择密切相关的后区牵伸设定,若设定不当,不良指标的影响会在纱线中被放大。”国际品牌对后区在并条工艺设计中关键作用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以个人经验,纺制38mm化纤时,后区隔距应在22-30mm内选取。小隔距条件下,后区牵伸倍数受限,主区牵伸倍数过大,导致技术指标难以保证,实际使用速度降低,进而引发“圈条效应”波。
2.2 消除圈条效应
针对特殊品种或情况下的低速使用需求,可不改变工艺和提速,仅通过修整圈条盘出口内侧面(现有实际出条位置,有明显摩擦痕迹)来解决。使用小锉将其修成较大圆角(注意避免锉漏斜管与圈条盘下表面结合处),并用“0”号金相砂纸或牙膏抛光。若采用新型铝合金一体铸压成型圈条盘,因其体轻、光洁、耐用、成型良好、下条顺畅等优点,且底盘壁厚不易锉漏,经修整后可适应高、中、低多种使用速度,亦是解决圈条效应的有效途径。
3.结 语
对于并条机圈条效应,我们不仅要明确其成因,更要了解其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以有效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减少因圈条效应带来的不必要的损失。
来源:中国纱线网
编辑: 中国纱线网,转载请注 明出处
想要获取更多纺织资讯和最新行情,关注公众号「纱线网newyarn」,回复「行情」,及时获取最新纺织行情;回复「加群」,邀请您加入1000个纺织群;回复「招聘」,查看最新岗位信息。
长按扫码关注中国纱线网官方唯一公众号纱线网newyarn
关注纺织热点,解读行业政策,发布企业动态。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