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院长在越南受了点刺激,近日在美国晃荡,又受了点”刺激“。
一是消费市场太火了,很多日用商品要比中国贵不少,而酒店这类服务性消费更贵,可并没有阻挡住居民消费的滚滚洪流;二是美国居民服务性消费占比高,而中国的老百姓更多的是满足于”民以食为天“。
李院长其实是”有心栽花“,他在感慨之余,并没有忘记经济学家的责任,提出政府应该有所借鉴;可我完全不明白能借鉴什么。是提高实物商品价格,还是刺激居民去做服务性消费?
![]()
这两个提振消费的方向都错了,都是”嘴“上谈兵。
为什么?
因为消费刺激不上去,是因为居民缺少对未来就业与收入的预期,美国市场通胀,我们通缩,借鉴什么?
![]()
无论是通胀,还是通缩,都是货币现象,但中美都是债务驱动的经济模式,中国的负债率如果考虑进去隐性负债,已经逼近美国,为什么一个市场表现为通胀,而另一个市场却表现为通缩?
原因很简单,要看你的货币是否流进了老百姓的口袋,形成生产到消费的良性闭环。
![]()
强调政府推动,钱会流向喜马拉雅水坝的大投资,难点是短期如何产生效率并带动收入预期,否则会叠加债务;强调市场推动,在通缩的背景下,直接直升机撒钱,让居民消费带起企业税收与就业,难点是真实的负债率到底有多高,估计李院长也不清楚,要避免掏空了工具箱,引爆明斯基时刻。
如果是一个两难的选择,那问题出在了特殊的结构性矛盾定义了效率递减,这种问题,经济学家解决不了。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