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埃里克·侯麦,“法国新浪潮”代表,通常以导演、作家、编剧、影评人等身份活跃在公众面前。不为人知的是,他还是一位乐评人。在侯麦的乐评集《从莫扎特到贝多芬:侯麦的音乐电台》中,我们看到不一样的侯麦,也借由侯麦的视角看到不一样的音乐。
![]()
候麦
《从莫扎特到贝多芬》是对两位音乐家的专论,侯麦对二者的赞扬毫不吝惜。他说,在精神性方面,“唯有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天分”“能够打开这道门”;而在艺术层面,“音乐不为艺术提供任何其他的目标——任何深度——除了莫扎特或贝多芬赋予艺术的目标”,他们能够跨越一般作曲家的平庸,身上散发着彻底自由的感觉,这种自由不是挣脱现实生活或权力意志的消极自由,而是审美领域的绝对自由;是艺术之上的艺术,是“存在之前的存在”。
不过莫扎特与贝多芬之间必然存在着差异,二者之中侯麦则更偏爱莫扎特。他认为莫扎特的存在是音乐史的必然,其成功在于用绝对的普遍性表现了绝对的具体性,甚至直言“莫扎特是不可超越的”。
在侯麦看来,前者的音乐是客观的、本质的,后者是主观的、理念的;前者倾向于从总体出发,从多重走向统一,后者则从部分出发,从单一走向多重;前者是普遍存在的澄明,后者则放弃了某种崇高性,专注于对具体轶事的照亮;前者的音乐是温情的和谐,后者的音乐则是热情的疯狂。
相比莫扎特,贝多芬带来的是瞬间感官上的美感,那片刻的陶醉让人独立地摆脱自我,不啻永恒的享乐。而莫扎特音乐之美却是含蓄的,那渐进式的处理过程竟能让侯麦进入“一场睡眠”,这无疑是不同的音乐力量。
解读音乐依靠乐谱,理解音乐则在乐谱之外。书中,侯麦将“音乐美学”升华为“音乐哲学”,可谓让人眼前一亮。例如他借助叔本华“意志论”解读莫扎特、贝多芬音乐的论述——“它们是纯粹意志的音乐、纯粹思想的音乐……他们没有剥夺音乐的内容,而是赋予了音乐最丰富的内容”。在侯麦看来,“某些伟大的天才,在哲学理论对先验唯心主义做出明确定义以前,就已经在艺术中找到了隐含的表达方式”。
众所周知,音乐是“世界的思想”。但侯麦提示我们,在普遍的特征之外尚有民族审美因素,这也是音乐历史价值的特定呈现。即便贝多芬被誉为人类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也与其身上的“德国性”不相矛盾。音乐是艺术家的产物,但在侯麦这里,音乐更是时代的、民族的产物。
在具体的鉴赏实践中,侯麦则更加突出审美的感性直觉判断,他的评论文字细腻感性。例如,《奏鸣曲》的乐句“有一种没有目的也没有未来渴望的脆弱之美”。“莫扎特找不到那种蛛网般的轻盈,那种珍珠似的闪耀。他的线条将变得更加利落,音调变得更加锐利”。侯麦将音乐与特定的实物联系起来,升华至生活现实之外,只追求取象比类的片刻感觉,尽是出人意料的表意。
得益于深厚的文学艺术造诣,侯麦在《从莫扎特到贝多芬》中引经据典,金句频出,率真洒脱,也让他的乐论如其影评一样,具有“作者论”的色彩。在其话语中,音乐所传递的是观念和思想,是不拘一格的感受,它们往往超越了艺术家的表演预期,而具有极强的阐释张力与审美自由。
可以说,侯麦的《从莫扎特到贝多芬》打破了音乐评论的封闭性,与艺术(绘画、电影、文学)批评、文化评论相交融,补充了音乐的民族视野以及国际语言,形成了人类学意义上的跨文化音乐比较。
![]()
《从莫扎特到贝多芬:侯麦的音乐电台》
[法]埃里克·侯麦 著 崔志云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
原标题:《莫扎特和贝多芬,侯麦更爱谁?》
栏目主编:王一 文字编辑:肖雅文
来源:作者:祁泽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