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9月18日,人民大会堂庄严肃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此隆重表彰为“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这23位科学家,以超凡智慧和无畏勇气,为新中国国防与科技事业铸就不朽丰碑,让我们一同走进他们的传奇人生与卓越贡献。
于敏,这位被誉为“氢弹之父”的核物理学家,本是理论物理领域的佼佼者,在原子核结构等方面成果斐然。1960年底,国家一声令下,他毫不犹豫投身核武器理论研究。在氢弹原理突破中,他凭借深厚理论功底,攻克热核武器物理一系列关键难题,提出的“于敏构型”,让我国氢弹研制实现跨越式发展,极大提升了我国国防实力。
王大珩,作为“中国光学之父”,一生致力于光学与光学工程研究。他不仅领导研制出我国第一台靶场装备大型精密光学跟踪电影经纬仪等重要光学设备,为尖端武器发展提供关键技术支撑;还极具战略眼光,联合其他科学家提出发展战略性高技术的建议,催生了国家“863计划”,为我国科技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王希季,堪称中国卫星与返回技术专家中的中流砥柱。早年间,他是我国早期火箭技术研究的组织者之一,从第一枚液体燃料火箭,到气象火箭、生物火箭等,都离不开他的智慧与付出。他创新性地将探空火箭技术和导弹技术融合,提出我国第一枚卫星运载火箭技术方案,并作为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带领团队攻克技术难关,使我国卫星返回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
朱光亚,中国原子弹、氢弹科技攻关的核心组织领导者之一。他深度参与原子弹和氢弹试验、研制全过程,之后又投身核电站筹建、核燃料生产等项目研究开发计划。在“863计划”制定与实施中,同样活跃着他的身影,为我国核科技事业发展呕心沥血,是当之无愧的领路人。
任新民,“中国航天四老”之一,航天技术和火箭发动机专家。他主导了我国第一个自行设计的液体中近程弹道式地地导弹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助力东风2号导弹飞行试验圆满成功。后续在中程、中远程、远程液体弹道式地地导弹的多种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以及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等项目中,均发挥了关键作用,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立下汗马功劳。
孙家栋,“卫星之父”的名号实至名归。作为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他在卫星基本技术、返回技术、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发射和定点技术等多方面实现重大突破。从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到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他都担任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在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上,发挥着关键的指导和决策作用。
吴自良,材料学家,在分离铀235同位素这一关键领域作出突出贡献。当时,分离铀235同位素技术被国外严密封锁,他带领团队刻苦钻研,经过无数次试验,成功找到有效方法,为我国原子弹研制提供了核心材料保障,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
陈芳允,无线电电子学家,在我国原子弹爆炸测试和人造卫星领域贡献卓越。1964至1965年,他提出方案并参与研制出原子弹爆炸测试仪器,精准获取关键数据;在人造卫星上天过程中,凭借自身专业知识,为人造卫星系统通信、测控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让卫星能顺利运行。
陈能宽,材料科学与工程专家,1960年后全身心投入原子弹、氢弹及核武器发展研制。他深入研究材料在极端条件下的性能,带领团队攻克材料难题,为核武器的成功研制和不断优化,提供了坚实的材料基础,让我国核武器在实战性能等方面不断提升。
杨嘉墀,中国航天科技专家和自动控制专家,自动检测学的奠基人。他领导和参加了卫星总体及自动控制系统研制,让卫星具备自主控制和精准检测能力。在卫星发射、运行过程中,其设计的自动控制系统,保障了卫星稳定运行,有效获取各类数据,推动我国航天测控技术发展。
钱学森,“中国导弹之父”“中国火箭之父”,1955年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后,便全力投入我国导弹、火箭事业。他组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带领团队完成“两弹结合”试验,奠定导弹、火箭与航天系统工程基础,提出的“工程控制论”,更是为整个体系设计提供科学指导,让我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
屠守锷,火箭技术和结构强度专家,长期致力于导弹和火箭研制。他主持“东风”系列导弹研制,担任洲际导弹总设计师,成功发射我国首枚洲际导弹;对“长征二号”火箭进行改进,提出“长二捆”捆绑技术,大幅提升卫星运载能力,为我国航天发射事业打开新局面。
周光召,理论物理、粒子物理学家,上世纪60年代初投身核武器理论研究。他凭借深厚理论功底,在核武器诸多理论问题上取得突破,为我国核武器理论体系完善贡献智慧,同时在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期间,推动科研机构发展,营造良好科研氛围。
黄纬禄,自动控制和导弹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主要开拓者之一。他担任中国液体战略导弹控制系统总设计师,带领团队攻克导弹控制技术难题,让导弹具备精准打击能力。在导弹研制过程中,他提出诸多创新理念和方法,提升了我国导弹技术水平和实战能力。
程开甲,核武器技术专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开拓者之一,核武器试验事业创始人之一,核试验总体技术设计者。他精心设计我国首次原子弹爆炸试验,在之后多次核试验中,不断改进技术方案,为我国核武器试验技术发展和数据积累,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为我国核武器发展提供实践依据。
彭桓武,理论物理学家,在英国爱丁堡大学获博士学位后毅然回国。他参与并领导我国原子弹、氢弹研制计划,凭借扎实理论知识,在原子核物理等方面为研制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在团队中发挥着关键的理论指导作用,助力我国核武器研制稳步推进。
王淦昌,核物理学家,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主要科学技术领导人之一,也是“863计划”倡导者之一。他首创“核爆装置分层装配法”,解决核材料临界质量计算难题;之后开创中国激光核聚变研究,在多个领域为我国核科技事业开疆拓土,为国防事业筑牢根基。
邓稼先,“两弹元勋”,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的奠基者。1958年起,他隐姓埋名投身核武器研制,领导原子弹理论设计,突破苏联技术封锁,主持完成我国首颗原子弹和氢弹理论方案。长期接触核辐射,让他身患直肠癌,即便在生命最后时刻,仍心系核武器发展,撰写建议书,将一生奉献给祖国核事业。
赵九章,地球物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地球物理和空间物理开拓者,人造卫星事业倡导者、组织者和奠基人之一。他凭借对地球物理等领域深刻理解,为我国人造卫星工程前期论证、方案设计等提供重要理论支持,在人造卫星技术和应用前景方面,提出诸多前瞻性设想。
姚桐斌,导弹和航天材料与工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材料、工艺技术研究所主要创建者、领导者。他带领团队研发出一系列适用于导弹、航天的材料和工艺,解决了导弹和航天器在恶劣环境下的材料应用难题,保障了导弹、航天器的可靠性和性能。
钱骥,地球物理与空间物理学家、气象学家、航天专家,中国人造卫星事业先驱和奠基人。在人造卫星研制初期,他便积极参与相关工作,在卫星轨道设计、探测仪器研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奠定坚实基础。
钱三强,原子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能事业主要奠基人和组织领导者之一。他在研究铀核三裂变中取得突破性成果,回国后积极推动我国原子能事业发展,培养大批核科技人才,为我国核工业体系建立和发展,立下不朽功勋,撑起我国核事业发展的一片天。
郭永怀,空气动力学家,中国大陆力学事业奠基人之一。他在力学、应用数学和航空事业方面成就突出,在原子弹爆炸力学研究、氢弹“两路并进”方案制定等方面贡献巨大。1968年飞机失事时,他以身护住绝密热核导弹数据文件,用生命诠释对祖国的忠诚。
这23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在艰苦岁月里隐姓埋名、默默耕耘,以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对科学的执着追求,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他们的贡献,不仅铸就了新中国国防安全的坚实盾牌,更成为激励无数国人勇攀科技高峰的精神旗帜,他们的事迹与精神,将永远镌刻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史册上 。 你对哪位功勋科学家的故事印象最为深刻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