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高而已,没不舒服就不用管”——很多人把这句话当“定心丸”,却不知道高血糖正在悄悄“啃噬”肾脏。医生提醒:长期血糖失控,肾脏会从“无症状受损”慢慢发展成肾衰竭,最快5年就可能走到透析那一步!但别慌,只要做好3项检查,就能早发现肾脏问题,把风险掐在萌芽里,今天就把关键讲透,糖友一定要看完!
一、为啥高血糖会“熬坏”肾脏?不是吓唬人,是血管在“遭罪”
我们的肾脏里布满了“毛细血管网”,就像“过滤器”一样,帮身体排出废物、留住营养。而高血糖会像“强酸”一样,长期腐蚀这些毛细血管:
1. 血糖长期超标,毛细血管会变脆、变窄,甚至堵塞,肾脏的“过滤功能”会慢慢下降;
2. 一开始可能没任何感觉,但当肾脏损伤超过50%,就会出现蛋白尿、水肿,再拖下去,肾功能会彻底衰竭,只能靠透析或换肾维持生命;
更可怕的是,这个过程是“悄无声息”的——很多糖友发现时,已经是肾衰竭中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所以别等“不舒服”,定期检查才是关键。
二、做好这3项检查,早发现肾脏问题!糖友每年必做
不管是刚确诊高血糖,还是已经患糖尿病多年,这3项检查一定要定期做,尤其是第2项,很多人会漏做:
1. 尿常规:查“尿蛋白”,看肾脏是否“漏营养”
• 查什么:主要看“尿蛋白”指标,正常应该是“阴性”(-)。如果出现“+”(比如+、++),说明肾脏的“过滤器”坏了,蛋白质从尿液里漏出来了,这是肾脏受损的早期信号;
• 多久查一次:刚确诊高血糖/糖尿病,每年查1次;如果已经有高血压、血脂高,或尿蛋白曾出现“+”,每半年查1次;
• 注意:查尿常规要留“晨尿”(早上第一次尿的中段尿),结果更准确,别喝太多水再去查,会稀释尿液,影响结果。
2. 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ACR):比尿常规更灵敏,揪出“早期损伤”
• 为啥要查:尿常规查不出“微量蛋白”,但ACR能发现肾脏“早期轻微损伤”——当ACR超过30mg/g,说明肾脏已经开始受损,这时候干预,还能逆转;如果超过300mg/g,就已经是“大量蛋白尿”,肾脏损伤很难逆转了;
• 多久查一次:所有糖尿病患者,确诊后每年必须查1次ACR;如果有高血压、肥胖,或家族有肾病史,每3-6个月查1次;
• 优势:只需要留少量尿液,不用抽血,比查“血肌酐”更能早期发现问题,很多医院都能做,费用也不贵(约50-100元)。
3. 血肌酐+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看肾脏“过滤能力”,判断损伤程度
• 查什么:
◦ 血肌酐:反映肾脏排出废物的能力,血肌酐越高,说明肾脏排废物的能力越差;
◦ eGFR:根据血肌酐、年龄、性别算出的“肾小球滤过率”,能直接判断肾功能等级——eGFR<60ml/min,说明肾功能已经下降;eGFR<15ml/min,就是肾衰竭晚期;
• 多久查一次:每年和尿常规、ACR一起查,尤其是40岁以上、糖尿病超过5年的糖友,必须重视;
• 注意:抽血前别剧烈运动、别吃太多高蛋白食物(比如肉、蛋),避免影响血肌酐结果。
三、除了检查,做好2件事,护肾比吃药还管用
1. 把血糖控在“安全线”:空腹血糖尽量<7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0mmol/L,糖化血红蛋白<7%——血糖稳了,肾脏就少受“腐蚀”,这是护肾的根本;如果靠饮食、运动控不住,一定要遵医嘱吃药或打胰岛素,别擅自停药。
2. 别吃“伤肾食物”:少盐(每天<5克)、少高蛋白(比如每天吃1个鸡蛋+100克肉就够)、别乱吃药(尤其是止痛药、偏方,很多会伤肾),多喝水(每天1500-2000ml温水),帮肾脏“减负”。
我见过一位糖友,确诊糖尿病后没控糖、没查肾,5年后因为水肿去医院,eGFR已经只有12ml/min,只能靠透析生活。其实如果他每年查ACR和血肌酐,早发现、早干预,根本不会走到这一步。
高血糖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和“拖延”。#糖尿病##肾病健康##奕健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