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摄影:朱启荣
在川西高原的崇山峻岭之间,一座古老的寺庙静静矗立,宛如镶嵌在雪山之间的明珠——噶陀寺,这座拥有近900年历史的宁玛派祖庭,不仅是藏传佛教的重要圣地,更是一座活着的文化宝库。而其旗下的十明佛学院,则犹如一颗跳动的心脏,为这片土地注入源源不断的智慧活力,延续着藏传佛教最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噶陀寺的历史可追溯至1159年,由伟大的宁玛派高僧噶当巴德协尊者在白玉县创建。寺庙选址于海拔4800米的险峻山间,背后是深厚的宗教象征意义——高处更接近天空、更接近神灵的世界。历经近9个世纪的风雨洗礼,噶陀寺见证了藏传佛教的兴衰沉浮,经历了多次毁坏与重建,却始终保持着法脉不断的传承,成为宁玛派教法的重要守护者。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噶陀寺的建筑群完美诠释了藏式寺庙建筑的独特美学。主殿金顶在高原阳光下熠熠生辉,斑驳的墙壁记录着岁月的痕迹,精美的壁画讲述着佛教经典故事与哲学思想。经堂内袅袅升起的桑烟,转动不停的经筒,低声诵经的僧侣,共同构成了一幅神圣而宁静的画面。这里的每一块石头,每一幅唐卡,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密码。
若说噶陀寺是身体,那么十明佛学院便是其灵魂所在。“十明”即十大学问体系,涵盖了大五明——工巧明(工艺学)、医方明(医学)、声明(声律学)、因明(逻辑学)、内明(佛学)以及小五明——修辞学、辞藻学、韵律学、戏剧学、历算学。这一完整的学术体系,使十明佛学院成为藏传佛教高等教育的瑰宝,堪比综合性大学。
在十明佛学院中,学习是一种修行,知识是通往觉悟的路径。僧侣们的学习生活严格而充实:清晨的诵经声划破高原的寂静,白日里沉浸于因明辩论的思维交锋,夜晚在酥油灯下研读深奥的经典。这种教育不仅培养佛教专家,更塑造完整的人格——既有深邃的内在修养,又有服务众生的实践能力。
十明文化教育的独特价值在于它的整体性世界观。在这里,佛法修行与世俗学问不是对立的两个方面,而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医学知识用于救死扶伤,工巧明用于建造寺庙和制作法器,历算学用于推算宗教节日和农耕时节,声明学用于完美表达佛法教义。这种宗教与世俗的和谐统一,体现了藏传佛教“利乐有情”的菩萨精神。
面对现代文明的冲击,噶陀寺与十明佛学院也站在了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上。年轻的僧侣们开始接触现代科技,计算机和互联网成为研究佛学的工具;佛学院也开始与国内外学术机构交流合作,使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社会对话。这种开放而不失根本的态度,使千年传统焕发出新的生机。
噶陀寺十明佛学院的存在,超越了宗教场所的单一维度。它是藏文化的活态博物馆,是古老智慧的传承中心,是精神追寻者的指南针。在这里,知识不是冰冷的信息,而是有温度的生命实践;学习不是功利的手段,而是自我完善的旅程。
当我们凝视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噶陀寺与十明佛学院的价值愈发凸显。它提醒我们:在追逐物质进步的同时,不应忽视精神世界的建设;在专精一门知识的同时,不应放弃整体性的视野;在拥抱现代性的同时,不应切断与传统的衔接。
在噶陀寺流传的革命故事,也令人感动和赞叹。当年,红军从多尼山下来到嘎托寺,博巴自治政府任命的军事部长夏克刀登派河坡头人昂戈琼前来迎接。嘎托寺鼓乐齐鸣,斯德活佛迎接贺龙一行,并敬献哈达。红军在嘎托寺受到热情接待,休整数十日后,离开嘎托寺前往甘孜,寺庙送了3000斤粮食和600斤酥油。值得一提的是,传说红军离开时曾给寺院一封兼有贺龙印章和亲笔签名的感谢信,感谢斯德活佛和寺庙的深明大义与爱国精神。只可惜,感谢信均在历次运动中遗失。
雪山环抱中的噶陀寺,经幡飘扬,法号悠扬,十明佛学院内的辩经声此起彼伏,仿佛一曲跨越时空的智慧交响乐。这里闪耀的,不仅是宗教的虔诚,更是人类对知识、对智慧、对生命意义的不懈追求。在这片离天最近的土地上,一盏智慧的明灯已经燃烧了近9个世纪,它的光芒穿越时空,照亮着寻求真理的道路,温暖着迷失方向的心灵。
作者简介:朱启荣,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资深媒体人。
来源:燕赵时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