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这眼球老不自觉地晃,是不是没救了?” 在神经科门诊,常有患者带着焦虑询问眼球震颤的治疗问题。不少人认为这种疾病 “治不好”,从而放弃规范治疗。但神经科医生明确表示,眼球震颤并非都无法改善,治疗效果的关键在于区分其类型。
![]()
眼球震颤是一种不自主、有节律性的眼球摆动,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大类,二者的病因、治疗方式及预后差异显著。
先天性眼球震颤多在婴幼儿时期发病,常与遗传因素、胎儿期眼部或脑部发育异常有关。这类患者往往伴有视力低下、屈光不正、斜视等问题。过去,先天性眼球震颤的治疗手段有限,导致部分人误以为 “治不好”。但随着医学技术发展,目前已有多种干预方式。
光学矫正可通过佩戴合适的眼镜或棱镜改善视力,减轻视疲劳;手术治疗能调整眼外肌的力量和附着点,减轻眼球震颤的幅度和频率,改善外观和视觉功能;此外,视觉训练也能帮助患者提高视觉注意力和固视能力。虽然先天性眼球震颤难以完全根治,但通过综合治疗,多数患者的症状能得到明显缓解,生活质量大幅提升。
![]()
后天性眼球震颤则是由后天疾病引发,常见病因包括脑部病变(如脑卒中、多发性硬化、小脑病变)、眼部疾病(如视网膜病变、视神经萎缩)、药物中毒、代谢紊乱等。与先天性不同,后天性眼球震颤的治疗核心在于针对原发病。例如,因脑卒中导致的眼震,通过改善脑部血液循环、营养神经等治疗,随着脑部功能恢复,眼震症状可能逐渐减轻甚至消失;由药物中毒引起的,及时停用相关药物并进行解毒治疗后,眼震多可缓解。如果能早期识别原发病并积极治疗,后天性眼球震颤的预后通常较好,不少患者可实现临床治愈。
神经科医生提醒,出现眼球震颤后,切勿盲目认定 “治不好” 而延误治疗。应及时就医,通过视力检查、眼位检查、头颅影像学检查(如 CT、MRI)、神经系统检查等明确类型和病因。先天性患者需长期坚持综合干预,定期复查调整治疗方案;后天性患者则要重点关注原发病的治疗,同时配合眼部对症处理。
![]()
总之,眼球震颤并非 “不治之症”。无论是先天性还是后天性,只要明确类型、找对病因,采取规范的治疗措施,大部分患者的病情都能得到控制或改善。放下 “治不好” 的执念,积极寻求专业帮助,才是应对眼球震颤的正确态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