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5月在山东孟良崮战场上,面对作为蒋系精锐部队的张灵甫整编七十四师师负隅顽抗,华东野战军对国民党整编74师发起总攻。整编七十四师不是无名之辈,他们曾经是蒋介石手中最能打的几支部队之一,在抗日战争期间几乎打满全场,更是曾经日军称为虎部队。尽管敌人是个硬茬子,但是华东解放军经过两天两夜的浴血奋战,最终成功全歼整编74师,击毙师长张灵甫。
7000人去哪了
孟良崮主要战斗虽然已经结束了,但是有一件怪事让人摸不着头脑。在打扫战场的时候,华野情报部门在孟良崮地区侦测到仍有74师的电台信号在活动。大家一时间都想不明白,张灵甫都被击毙了,这些信号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
与此同时,华东野战军领导们在仔细统计战场情况时发现,我们所获得的击毙、伤、俘敌人数与74师的编制人数相比,竟相差约7000人。这7000人拿出来都能够一个师的主力部队了,但是他们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这个问题也成为了困在解放军心头的一大困惑。
为了解开疑问,消除后患,华野各纵队迅速对孟良崮战场再一次展开地毯式搜索。终于,在这一次的大搜索中解放军战士们在孟良崮主峰后的一处洼地,发现了隐藏着的7000名74师残存士兵。
这些七十四师的部队原本以为可以凭借隐蔽的地势侥幸躲过一劫,等到解放军走了以后他们再去寻找大部队,但是却没想到还是被华野敏锐的目光所察觉。
华东野战军迅速与这些残兵展开战斗,原本就是残兵败将,面对我军的进攻这些残兵很快就放下武器投降。这部分残兵的最终被俘虏对于孟良崮战役来说,才算是真正画上句号。
改造俘虏
仗虽然全部打完了,但是新的问题也迎面而至,那就是如何处理这些俘虏。
整编74师作为国民党的精锐部队,一直以来受到蒋介石的重用,如果把他们跟其他俘虏一样轻易放走,他们极有可能重新加入国民党军队,再次成为我军的劲敌。于是经过慎重考虑,华野破例决定整编74师俘虏都不放走,全部进行思想改造。
打仗容易,但是要想彻底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可不简单。
74师官兵长期自认为是国民党部队中的最强者,于是尽管已经被俘虏了也根本不把我军放在眼里,思想顽固得像块臭石头。
虽然工作难度大,但华野没有退缩,他们用实际行动来改造这些俘虏。我军战士们之间官兵一致不搞特殊,干部带头冲锋陷阵,与士兵同甘共苦,这种优良作风逐渐让俘虏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除此之外,我军还召开“诉苦大会”,让俘虏们讲述自己的悲惨遭遇,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让他们明白到底是为谁而战。于是在这些努力之下,很多人的思想开始发生转变,他们不再像一开始那样抵触,而是主动与干部交流,甚至还反映出许多74师内部鲜为人知的问题。
内部矛盾重重
从俘虏们的口中了解到,整编74师看似强大,但是他们内部已经矛盾重重,而这也是导致其在孟良崮覆灭的重要因素。
俘虏们自认74师自身战斗力确实不弱,但失败的主要责任在于张灵甫的瞎指挥。张灵甫明知孟良崮是绝地,依然固执地将部队带上山,这无疑是把部队往绝路上逼。
更重要的是在74师内部,还存在着严重的派系斗争和资源分配不公。当时部队里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冲锋挨打五十一,背锅被批五十七,占便宜五十八”,形象地概括了各旅的不同境遇。
整编七十四师中的58旅是张灵甫的嫡系部队,是他发迹的基本盘,因此备受关照,常被安排在司令部周围,承担风险较小的任务,一旦有战功,还能轻松“摘果子”。
而51旅则被视为老长官“王耀武派”,他们作为74师的元老部队,战斗力很强也总是被安排打头阵,承担最危险、最艰巨的任务。在这次孟良崮战役的主攻方向上,51旅伤亡也惨重。
张灵甫将司令部设在芦山、雕窝,这里相对安全,他安排自己的嫡系58旅驻防。而将51旅、57旅部署在华野主攻方向的西北、正北高地,让他们承受华野猛烈的炮火攻击。
士兵们说张灵甫为了保全58旅,将58旅一部从西侧警戒阵地撤走至安全地带,也就是孟良崮的最高点,却让已经伤亡惨重的51旅接防该阵地。这一决定引发了51旅旅长陈传钧的强烈不满,这分明是让51旅去送死,到最后曾经强大的整编七十四师军心已经散了。
看起来强大的74师因为其内部严重的派系矛盾再加上师长张灵甫任人唯亲、指挥失当,使得这支部队实则如同一盘散沙。而这支部队的老长官王耀武在得知他们全军覆没的消息后竟也是难过得吃不下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