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澜昌
AI,这个词已经被喊到烂大街。但真正的“下一波浪潮”,并不是PPT上的空话,而是技术之间的化学反应。人工智能和基因工程,这对被苏莱曼称为“核心双引擎”的组合,正和量子计算、可再生能源、机器人并肩,拼命搅动着世界的底层逻辑。问题是,这浪潮到底是机遇,还是灾难?
![]()
苏莱曼是谷歌“深层思维”的创始人之一。他在书里说,AI过去十年才真正起飞,现在和基因工程捆绑,将掀起爆炸性的互动。他的意思很直白:AI不仅自己跑得快,还能拉上基因、能源、互联网一起狂飙,形成复合效应。这种论断听上去很带感——像是要来一场人类文明的大更新。可惜,他的逻辑最大的问题是单向度:技术推动社会,社会被动接受。这种“技术决定论”看似有力,实则危险。历史告诉我们,技术不是孤岛,它和资本、权力、社会张力搅在一起,才会决定人类的走向。
苏莱曼的盲点很明显。他承认AI会替代劳动力,却没给出解决方案。他承认AI成本下降会让人人可及,却忽视了“数字鸿沟”正在扩大。富国和穷国之间的差距,不是靠一台AI电脑就能弥补的。今天的AI,更多像是资本的放大器:它能让大企业更快赚钱,让科技巨头更快垄断,而不是给非洲乡村带来什么生产力革命。全球北方用AI做金融套利,全球南方只能被动接受产业链外包,这就是现实。
书里对资本的批判轻飘飘,几乎算是带过。投资者的逐利心态,才是AI狂奔的发动机。为什么医疗、教育、社会公益类AI总是慢半拍?因为没钱赚。为什么广告、推荐算法、金融建模永远最先进?因为能印钞。AI的发展,不是靠梦想驱动,而是被美元推着走。苏莱曼提到过马克思的设想——后资本主义世界里,机器解放人类。但别忘了,前提是“后资本主义”。在当下,AI不会解放大多数人,只会解放极少数资本家,把别人变成被替代的劳动力。
![]()
而这场浪潮里,最让西方寝食难安的,是中国。苏莱曼在书里对中国的描写几乎带着压抑不住的钦佩。他把转折点放在2017年AlphaGo击败柯洁的那一刻。中国迅速集中资源,全力推进AI,结果几年时间,就拿出了“深度求索”这种炸裂级的项目:用落后一代的芯片,硬生生跑出世界一流水平,还比西方便宜。美国五角大楼前首席软件官甚至悲观到辞职,留下狠话:“一切已经结束。”这是承认差距拉开,而不是嘴上说的“我们还领先”。
这就触到了地缘政治的神经。AI不只是技术,它是未来的权力工具。谁掌握了AI,谁就在军事、经济、文化叙事上占据优势。美国的焦虑就在于,它发现自己习惯的“技术霸权”正在被撬动。AI不是原子弹那样可以封锁的武器,它是开放的、扩散的,特别是在中国这样的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模式下,美国的封锁手段看上去更像无力的挣扎。芯片压制?中国用“深度求索”打脸。资本垄断?中国搞国家级投资。人才流失?中国用庞大的应用市场吸引人才回流。
但别急着浪漫化。中国的突破,的确让西方紧张,可AI的风险同样摆在台面上。AI替代就业的速度超乎想象,数字鸿沟加剧的不平等,会让社会矛盾更尖锐。资本驱动下的AI,永远优先服务利润,而不是人类整体福祉。今天大家调侃“程序员会不会被AI干掉”,这只是开始。一旦AI规模化应用到物流、制造、法律、甚至医疗,谁来为被抛弃的劳动者兜底?苏莱曼在书里没回答,西方政府现在也没答案。
![]()
AI的终极威胁,不是机器觉醒,也不是人类灭绝,而是人类社会的裂缝被进一步撕大。少数国家、少数巨头、少数精英,用AI获取前所未有的权力,而绝大多数人被边缘化。到那时,所谓的“技术浪潮”,对普通人来说更像一场海啸。
所以,当西方评论家在讨论“技术决定论”时,其实他们心底的恐惧只有一句话:中国正在这场浪潮里狂飙,美国却在泥潭里挣扎。而真正的问题在于,这场浪潮是由资本裹挟的,是不平等加速器。如果没有新的社会规则去约束,AI只会成为扩大分化的武器。
浪潮一定会来,但它不是天降的未来,而是人类自己造的潮。关键是,它到底拍在谁身上,是拯救,还是碾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