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兰州大学学生晒出的一款文创产品在社交平台爆火 —— 印着校徽、标注 “准驾车型:单峰/ 双峰骆驼” 的 “骆驼驾驶证”,配上 “终于实现‘骆驼自由’” 的调侃文案,瞬间引发网友围观。更有意思的是,兰州多所高校随后纷纷跟进,推出自家版本的 “骆驼驾驶证”,一时间 “西北高校人均‘驼主’” 成了新梗。但热闹背后,一个问题也随之而来:校园文创跟风蹭热度,真的能长久吗?
从地域调侃到爆款文创,兰大 “骆驼驾照”凭啥火?
说起 “兰大骑骆驼上学” 的梗,其实是网友对西北地域的固有印象衍生出的趣味调侃。地处西北的兰州大学,常被不了解情况的人开玩笑 “是不是校门口就是沙漠,上课全靠骆驼代步”。面对这样的调侃,兰大学子没有回避,反而用一种 “自嘲式创意” 将其转化为校园文化符号—— 设计出模仿正式驾驶证样式的 “骆驼驾驶证”。
这款文创产品细节拉满:不仅有 “驾驶人姓名”“证件编号” 等仿驾照元素,还融入了兰大校徽、“沙漠之舟” 插画等专属标识,既贴合了“骑骆驼上学” 的老梗,又透着浓浓的校园归属感。据兰州大学工作人员回应,“骆驼驾驶证” 是校内文创店售卖的纪念品,并非官方证件,但凭借 “好玩又有情怀” 的特质,成了学生争相购买的 “网红单品”,甚至不少校友特意托人代购,把它当成了连接母校的情感纽带。
可以说,兰大 “骆驼驾照” 的走红,本质是抓住了 “地域梗 + 校园情怀” 的双重密码:用年轻人喜欢的调侃方式消解地域误解,同时通过文创产品将抽象的校园文化转化为可触摸的实物,这才戳中了大众的兴趣点。
多校跟风推出同款,创意撞车暴露文创短板
兰大 “骆驼驾照” 的爆火,让兰州其他高校看到了 “流量密码”。很快,西北民族大学、兰州理工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学生陆续晒出 “同款”—— 有的在设计上加入民族纹样,有的标注 “工科专属骆驼改装许可”,试图通过细节调整打造 “差异化”。但在网友看来,这些跟风产品终究难逃 “换汤不换药” 的质疑。
“刚开始看兰大的觉得新鲜,现在全是‘骆驼驾照’,反而没感觉了。” 有网友直言,跟风推出同款文创,看似借了热度的光,实则暴露了部分高校文创开发的短板:缺乏对自身文化的挖掘,只想走 “捷径” 蹭流量。
事实上,校园文创的核心竞争力从来不是 “跟风模仿”,而是 “独特性”。纵观国内外成功的高校文创案例:清华大学的 “二校门” 金属书签、北京大学的 “未名湖” 手绘笔记本,凭借的是校史地标赋予的独家记忆;欧美高校的文创店更像 “校园文化超市”,从印着校训的卫衣到刻有校徽的钢笔,每一款产品都紧扣学校的精神内核。这些文创之所以能打动人心,关键在于它们承载的是 “仅此一家” 的校园故事,而非千篇一律的跟风创意。
校园文创的核心从来不是 “热度”,而是 “温度”
从兰大 “骆驼驾照” 的出圈,到多校跟风引发的争议,不难看出:校园文创的核心从来不是 “热度”,而是 “温度”—— 这份温度,源于对校园文化的深刻理解,源于对原创创意的尊重,更源于对师生情感的精准捕捉。如果只盯着短期流量盲目跟风,终究会失去文创产品最珍贵的 “校园灵魂”。
毕竟,没有人会为一款没有故事的 “跟风文创” 买单,但永远有人会为承载青春与记忆的 “特色原创” 驻足。
你觉得高校文创该如何做出新意?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