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还是老的辣,大爷还是你大爷!” 这话用来形容家住某小区的这位七十岁老爷子,简直是量身定做 —— 别人家的长辈手机里,不是孙子孙女的照片,就是买菜的付款码、子女的联系方式,顶多存几个老同事的微信。可这位大爷倒好,手机里愣是 “藏” 了快一万个美女好友,打开微信那密密麻麻的列表,翻页都得划上好几分钟,说一句现实版 “网络后宫”,那都算是保守形容!
反诈民警小周和同事接到预警信息时,心里还琢磨着:“估计又是哪个老人被保健品推销缠上了,顶多是个小骗局,去了好好说说就行。” 可当他们敲开大爷家门,跟着老爷子走进客厅,看见他掏出手机点开微信的那一刻,两人当场就 “CPU 宕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您猜怎么着?老爷子的微信界面红得跟过年贴满墙的春联似的,从屏幕顶端到低端,密密麻麻全是未读消息的红点,右上角的数字更是吓人 ——12576 条!小周试着帮大爷划了划好友列表,手指在屏幕上快速滑动了半分钟,列表还没见着底,放眼望去,每一个头像都是精心挑选的美女照片,有扎着马尾的清纯款,有披着长发的温柔款,还有带着墨镜的时尚款,看得人眼睛都快花了。
更绝的是,老爷子还特别讲究 “优先级”,专门给 288 个 “美女” 设了置顶,这些置顶好友排在列表最前面,头像整整齐齐排成一排,小周忍不住调侃了一句:“大爷,您这是给好友分了等级啊?” 老爷子还挺得意,点了点头说:“这些都是常跟我聊天的,得放前面,好找!” 那模样,活像在打理自己精心收藏的宝贝,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是他亲手排的 “心头好排行榜” 呢!
旁边的老太太早就憋了一肚子火,见着民警跟见着 “救星” 似的,拉着小周的手就不放,嗓门都提高了八度:“民警同志,你们可算来了!这老头子,真是油盐不进!我天天跟他说这些人是骗子,别跟她们聊,他不听;儿子女儿回来劝,他照样把手机抱在怀里,谁说都没用!现在倒好,满脑子都是这些女的,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看微信,吃饭的时候手机放桌上,扒两口饭就看一眼,晚上能聊到十一二点,饭都顾不上好好吃,人都瘦了一圈,简直魔怔了!” 说着说着,老太太还抹了抹眼角,满是无奈。
老爷子坐在旁边,听着老伴儿吐槽,倒是一点不慌,反而有点不服气,等民警让他删好友的时候,他把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嘴硬得很:“我不删!她们又没骗我啥,就是跟我聊聊天,删了干啥?” 小周只能耐着性子,拉了把椅子坐在老爷子旁边,开启 “唠嗑式劝说”:“大爷,我知道您觉得跟她们聊天开心,可您想想,您都七十多了,这些‘美少女’跟您非亲非故,为啥天天主动找您聊天啊?这里面指不定有啥猫腻呢!您要是不删她们,万一哪天她们让您买东西、转钱,您一不小心就被骗了,到时候养老钱没了,多心疼啊!”
见老爷子还是没松口,小周接着 “打感情牌”,指了指旁边的老太太:“您老再算算,手里那点养老钱,是您和大妈一辈子攒下来的,经得起几次骗啊?就算人家暂时不骗钱,您天天抱着手机聊,眼睛熬坏了,身体也扛不住啊!再说了,大妈天天看着您跟别人聊天,心里能痛快吗?老两口一辈子不容易,可别因为这点事儿闹别扭啊!”
小周和同事你一言我一语,苦口婆心劝了快半个钟头,老爷子总算有点动摇了,眉头皱着,盯着手机屏幕半天没说话,那纠结的样子,跟要丢了珍藏多年的宝贝似的。见他态度软化,小周赶紧趁热打铁:“大爷,要不我先给您演示一下怎么删?您看着,特别简单,要是以后想加正经朋友,我再教您怎么分辨!” 说着,小周拿过手机,在置顶列表里找到一个叫 “妍妍” 的头像,点开后找到 “删除好友” 按钮,问了句 “大爷,我删了啊?”,见老爷子点点头,才咔嚓一下删了。然后他手把手教老爷子怎么点头像、找设置、删好友,一步一步说得特别详细。旁边的老太太看着这一幕,又气又笑,凑到老伴儿身边说:“你看看,人家民警多有耐心,你早听劝不就完了?” 估计心里还琢磨着:“总算有人治得了你了!”
这事儿被当地媒体报道出来后,网友们也彻底 “绷不住” 了,评论区直接变成了 “欢乐吐槽大会”,短短几个小时就有上千条评论。有网友调侃:“大爷这才是真・人生赢家啊!古代皇帝才‘后宫佳丽三千’,大爷直接翻了三倍多,凑了个‘万人大军’,这阵仗谁能比?” 还有网友替大爷 “抱不平”,开玩笑说:“民警同志还是太不懂事了,大爷都七十多了,退休在家没事干,就这么点爱好,全给人删了,多狠心啊!要不留两个给大爷解解闷?” 当然,也有网友理性分析:“笑归笑,还是得提醒大爷,这些美女背后说不定都是骗子,民警做得对!”
不过笑归笑,仔细想想,老爷子的心思其实也不难理解。人一上了年纪,儿女们都忙着上班挣钱,有的在外地工作,一年到头也就春节能回来见几面;老伴儿虽然在身边,可天天聊的不是柴米油盐,就是谁家的孙子结婚、谁家的菜更便宜,日子过得跟白开水似的,没一点波澜。突然有这么多 “美女” 主动找他聊天,今天问 “大爷吃饭了吗?天气冷不冷?”,明天跟他分享 “有趣的小事”,还会夸他 “大爷您真厉害,懂这么多”,就算心里隐约知道可能是假的,也能让枯燥的日子多份盼头,多找点乐子,毕竟被人关心的感觉,谁不喜欢呢?
其实不少老人都有类似的经历:退休前天天上班,跟同事一起忙忙碌碌,日子过得充实;退休后突然闲下来,每天除了买菜做饭,就没别的事儿干,心里空落落的。等学会用智能手机后,简直跟发现了 “新大陆” 似的,第一件事就是加各种群 —— 老同学群、老同事群、小区业主群,只要有人拉,就毫不犹豫进群,还主动加群里的人当好友,认识五花八门的人。有的老人迷上了 K 歌软件,戴着老花镜,对着手机屏幕一句一句练歌,晚上还会开 “线上演唱会”,邀请好友来听;有的沉迷短视频,刷到搞笑的段子会哈哈大笑,刷到感人的视频会偷偷抹眼泪,经常刷到半夜一两点都不睡觉;还有的老人天天在拼多多砍价,为了省几块钱,能把亲戚朋友、老同事都麻烦个遍,就算砍不成功,也乐此不疲。他们哪是真的喜欢这些啊,不过是想找点事儿干,让自己忙起来,证明自己还没被时代淘汰,还能跟年轻人 “接轨” 罢了。
再说说老人微信里这些 “好友”,来路可太杂了,简直让人防不胜防:有的是刷短视频时,屏幕突然弹出来个 “加好友领现金红包”“加好友免费领保健品” 的弹窗,老人以为是真福利,一点就加上了;有的是在小区门口、菜市场附近,遇到有人摆摊 “扫码送鸡蛋”“扫码送纸巾”,老人为了那几个鸡蛋、一包纸巾,毫不犹豫就把微信给了别人,还同意对方加自己为好友;还有的是参加社区组织的免费体检、健康讲座时,被工作人员拉进各种 “健康交流群”,进群后就有陌生人主动加好友,老人以为是一起参加活动的 “病友”,稀里糊涂就通过了好友申请。
这些 “美女” 们的手段,那叫一个高明,简直是 “步步为营”。一开始,她们从不提钱、不提推销,就跟老人纯粹聊家常,今天问 “大爷您退休金多少啊?够不够花?”,明天说 “天气冷了,大爷您要多穿点衣服,别感冒了”,还会主动跟老人分享自己的 “生活日常”,比如 “今天做了红烧肉,大爷您爱吃吗?”,把老人哄得开开心心的,慢慢放下戒心。等熟络个十天半个月,老人彻底信任她们了,就开始 “放大招”—— 先是推荐 “对身体好的保健品”,说 “这是我托朋友买的,效果特别好,我给您也留了一份”;然后又开始忽悠 “高收益投资理财”,说 “我爸妈也买了这个,每个月能赚好几千,风险特别低”;到最后,甚至会编个 “家人住院急需用钱”“自己遇到困难了” 的理由,让老人 “帮帮忙” 转账救急,一步一步把老人的养老钱骗到手。您可别以为这些 “美女” 真的是年轻小姑娘,背后说不定是一群二十多岁的抠脚大汉,坐在电脑前,拿着网上找的美女照片当头像,专门盯着老年人 “下嘴”,因为他们知道,老人孤独、心软,还好骗。
现在很多老人都面临这样的困境:儿女工作忙,要么在外地打拼,要么天天加班,连回家吃饭的时间都没有,更别说陪老人聊天、逛街了;老人退休后,没了同事圈子,以前的老邻居有的搬走了,有的身体不好不方便出门,社交基本等于零,精神空虚得很。智能手机的普及,倒是让他们接触到了五彩斑斓的网络世界,可他们对网络风险一点概念都没有,不知道什么是 “钓鱼链接”,不知道什么是 “诈骗话术”,别人说啥信啥,很容易就成了诈骗分子的 “目标”。
有数据显示,中国 60 岁以上的人口已经超过 2.5 亿,其中会用智能手机的老人越来越多,差不多占了老年人口的一半。这些会用手机的老人,每天上网的时间平均超过一小时,有的甚至能达到三四个小时,比不少上班的年轻人都能熬。可问题是,他们对网络里的那些坑,根本没什么识别能力,别说分辨诈骗了,就连区分 “广告” 和 “新闻” 都费劲,别人稍微热情一点,说几句好听的,他们就掏心掏肺,啥都跟人说。
很多老人觉得,网上的人跟现实里的邻居、同事一样,都是真心实意的,只要别人对他好一点,他就愿意相信对方,甚至把自己的家庭情况、退休金多少、银行存款有多少都告诉对方。可他们不知道,这正是骗子最喜欢的 “傻白甜” 类型。骗子们就是抓住了老人孤独、渴望被关怀、防范意识弱的心理,一步步设套,先获取信任,再慢慢引导,让老人乖乖往里跳,最后把钱骗走。
这个七旬大爷的遭遇,其实并不是个例,类似的事情,每天都在全国各地上演:有的老人被 “美女” 忽悠,买了一堆没用的保健品,家里的柜子、桌子上堆得满满当当,花了好几万,最后只能当垃圾扔;有的老人被忽悠搞 “虚拟货币投资”“养老公寓投资”,把一辈子攒的养老钱都投了进去,结果平台跑路,血本无归,连哭都没地方哭;还有的老人陷入 “感情骗局”,以为自己遇到了 “真爱”,不仅给对方买礼物、转钱,还打算跟对方结婚,最后发现对方是骗子,不仅被骗了钱,还伤透了心,好长时间都缓不过来。
更让人揪心的是,很多老人就算发现自己被骗了,也不愿意承认,更不愿意告诉儿女、报警。他们觉得丢人,怕儿女笑话自己 “老糊涂了”“傻”,也怕邻居知道了议论纷纷;有的老人还抱着 “说不定能把钱要回来” 的幻想,不愿意跟骗子撕破脸,就这么把苦水咽进肚子里,自己默默承受。这反而让骗子更加肆无忌惮,觉得老人好欺负、不敢声张,变本加厉地继续骗其他老人。
也正因如此,现在反诈民警的工作特别不容易,简直是 “身心俱疲”。他们不仅要天天研究各种新型诈骗手段,跟骗子 “斗智斗勇”,还要随时待命,接到预警就立刻上门劝说;遇到已经被骗的老人,不仅要帮老人报案、追赃,还要耐心开导,缓解老人的情绪。尤其是面对老年人,更得拿出十二分的细心和耐心,不能跟他们急,也不能说重话,只能像跟自己家里的长辈聊天一样,慢慢讲道理。有时候明明知道是骗局,把聊天记录、转账凭证这些证据摆到老人面前,老人还是不愿意相信,觉得 “她不是骗子,就是遇到困难了”,民警也只能一遍遍地解释,跟老人 “磨嘴皮子”,有时候一场劝说下来,口干舌燥,嗓子都哑了,就怕老人一时糊涂,又给骗子转钱。
说到底,这事儿也不能全怪老人。社会发展得太快了,新科技、新玩法层出不穷,年轻人都得花时间学习才能跟上,更别说老人了 —— 他们一辈子生活的年代,没有网络、没有智能手机,对这些新事物本来就陌生,接受起来也慢,很容易就 “掉队” 了。他们需要的,可不光是反诈教育,更需要家人的陪伴和关心。与其等老人被骗了再后悔、再补救,不如提前做好预防,从根源上减少被骗的可能。
儿女们真的该多花点时间陪陪父母,别总拿 “忙” 当借口 —— 就算不能天天回家,也可以每天打个电话,跟父母聊聊天,问问他们今天吃了啥、干了啥,听他们说说心里话;回家的时候,别光顾着玩手机,多跟父母说说网络上的骗局,教他们怎么分辨可疑好友、可疑链接,告诉他们 “凡是让转钱的,不管是谁,都要先跟儿女商量”;还可以帮父母把手机设置成老年模式,把重要的联系方式设成快捷键,让他们用手机更方便、更安全。
社区也可以多组织一些适合老人的活动,比如广场舞比赛、书法绘画班、手工制作课,还可以邀请民警来开反诈讲座,让老人有个正常的社交渠道,认识更多同龄朋友,一起聊天、一起玩,日子过得充实一点,自然就不会把心思放在网络上的陌生人身上了。
相关部门也得加大打击诈骗的力度,不仅要严惩那些诈骗分子,还要从源头上治理 —— 加强对短视频平台、社交软件的监管,打击那些虚假头像、虚假账号;加大对 “扫码送礼品”“免费体检” 等线下诈骗引流行为的查处,让骗子没机会接触到老人。
现在不少 APP 都推出了老年模式,字体更大了,功能更简单了,还去掉了很多广告弹窗,这确实是个好办法,帮老人解决了 “看不清”“不会用” 的问题。但这还不够,还得在 APP 里多加点风险提示和诈骗识别功能,比如老人收到可疑转账请求时,APP 自动弹出 “请注意,对方可能是诈骗分子,建议先与家人确认” 的提醒;遇到可疑好友申请时,自动显示 “该账号未实名认证,请注意防范风险”,从技术层面帮老人把好关,让他们能安安心心地上网,远离那些网络陷阱,安享晚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