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美国加州爆出一桩怪事:38岁华裔男子应某,用一本本仿造的假书,悄悄换走了UCLA图书馆里十多本600多年前的中国古籍。
这些书都是绝版孤本,价值超百万人民币,更让人咋舌的是,这事儿他干了5年,直到今年7月才被发现。
应某的操作说起来不算复杂,但细想全是“门道”。
他给自己起了个日本名字“藤森艾伦”,还备了“陈·奥斯丁”“王·杰森”两个假身份。
为啥用日本名?老实讲,大概是摸准了当地的脉对日本籍人士,图书馆的借阅流程松得多。
他就靠着这些假身份,在网上提前约好古籍,到日子就去借,借来的书不往别处带,直接拎回住的酒店。
酒店房间里,藏着他的“秘密武器”:做旧的纸张、能扫书页内容的扫描仪,还有印标签、仿封面的模板。
仿一本书,他最多花一周。内容?不管乱不乱,页数对得上就行。
封面的墨色、纸张的褶皱,看着像那么回事儿就成。
图书馆工作人员查得也粗,就扫个条形码,他早就把这码研究透了,仿得一模一样。
2020年那回,他刚得手两本,就值近百万,后来全卖到了中国和韩国的城市。
而这一切能顺利进行,离不开图书馆的管理漏洞。
UCLA图书馆近年搞了个新规定:借书不用验真身份证,假身份也行。更离谱的是,连珍贵古籍都能往外借。说实话,这哪是管理,简直是给小偷开绿灯。
工作人员呢?大多看不懂古籍上的字,平时就把这些书堆在那儿吃灰,贴个条形码就算完事。
直到今年7月,有个细心的员工发现不对劲:
三本古籍的封面墨色太淡,书页平平整整,一点不像几百年的老东西,跟几年前的照片一比对,连标签都对不上。
顺着借书记录一查,全是“藤森艾伦”借的,这才捅了出去。
类似的事儿,国外也不是头一回。
2023年英国大英图书馆,一本17世纪的中国方志就被偷走了,因为古籍区没人专门看着,最后只追回来三成。这说明,不少海外机构对别人家的文物,是真没那么上心。
应某被抓后,网上吵翻了。有人说他是“侠盗”,从当年抢东西的人手里把古籍拿回来。但老实讲,这帽子他戴不住。
他偷书不是为了送回国家,是为了卖钱。这些孤本,往小了说是几页纸,往大了说是历史的原件。
欧洲好些历史争议,就是因为没原件撑着,到现在还吵来吵去。
这些书落到私人手里,会不会被再卖、能不能好好存着,谁也说不准。
黄金从粪坑里捞出来,又扔进黄泥巴堆,这不是瞎折腾吗?
日本那边也挺热闹。当地做了个节目说,应某故意用日本名,就是想让图书馆少怀疑。
这倒也说明,他是真把细节琢磨透了。
按规定,珍贵古籍只能在馆里看,他能借出去,说到底还是图书馆太业余。
美国人给这些书估的价也有意思,最高的一本才7万美元,可真到了黑市,价格最少得翻十倍。
一本被他们标2000多块的,你觉得可能是真古籍吗?
FBI抓他不算难,图书馆有监控,他借书记录、坐飞机离开的规律,都被摸得清清楚楚。
人是抓到了,酒店里的仿造工具、没来得及用的假书、一堆假身份证也搜出来了,但那些已经卖掉的古籍,愣是没找着。
没有销赃单据,想追回来,难。
现在争议最大的,是图书馆开放古籍借阅这事儿,算不算糟蹋文物。
其实也不能一概而论。古籍的价值,不光是老,更在于能让人研究、能传下去。
就像你手里有本《西游记》的善本,总不能光锁起来吧?让更多人从里面受益,才算没白留着。
但问题是,UCLA把经念歪了,开放借阅不是不行,可连身份都不验、古籍真假也不查,这就不是开放,是失职。
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真有漏洞,改了就是。美国人对这些中国古籍不上心,是态度问题;工作人员不专业,是执行问题。
这跟开放借阅本身没关系,倒是应某这手艺,要是用在文物修复上,怕是能帮上大忙,可惜走了歪路。
应某现在还没找着律师,案子估计得拖一阵子。按“盗窃”罪起诉,最高能判10年。但不管最后判多久,那些已经流出去的古籍,怕是很难再回来了。
说到底,这事儿就是面镜子。
照见了海外一些机构对中国文物的轻慢,也照见了文物走私的危害。
咱们盼着流失的文物回家,可绝不能靠偷靠抢。
真把东西弄毁了,那才是永远的损失,合法追索、好好保护,才是正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