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件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都是民族记忆的一道伤口,都是中华儿女的一份牵挂。当一件件承载着华夏文明记忆的文物跨越山海、踏上归途,令无数中国人热泪盈眶、心潮起伏。这些文物的回归,不仅是文明的接续,更是民族精神的凝聚。
在《归来:中国海外文物回归纪实》中,首度披露了流失海外文物惊心动魄的回归历程,讲述了众多流失文物感人至深的回归故事,字里行间满是深沉的家国情怀和一代代中国人追寻文化根脉的坚韧与执着。
流失之痛
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地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地影响着当下和未来。然而,令人痛心的是,晚清以降,列强东顾,国力衰微,大量珍贵文物或被列强掠夺倒卖,或因商人走私而流散他乡,中华文化遗产蒙受了巨大损失,成为时代之痛、民族之殇。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各国公私单位收藏的中国文物总量超过一千万件,其中很多文物是被西方列强或明抢或暗夺或诱骗或走私而流失的。而这些流失海外的文物大多不受珍视,还屡屡出现被损毁的案件。
为了让这些文物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始终不懈地努力,爱国人士更是到处奔走呼号!《归来:中国海外文物回归纪实》讲述的正是这样一段段曲折而又振奋人心的文物回归历程。
归来之路
文物的流失令人痛心,而它们的回归之路,更充满了艰辛与挑战。《归来:中国海外文物回归纪实》中,一个个为文物回归奔走的身影,让我们看到了爱国精神的具体模样。
为了让 “马首” 铜像回家,国家文物局工作人员与港澳同胞、爱国企业家携手,历经数年谈判与协调,最终在2020年实现了“马首” 归园;为了追回被盗掘的山西天龙山石窟佛首,文物专家们通过比对史料、科技检测,一次次与海外藏家沟通,用专业与诚意打动对方,让佛首在2021年重回祖国怀抱;还有那些匿名捐赠文物的爱国人士,他们不惜重金从海外购回文物,却不求名利,只为让文物 “落叶归根”。
文物的回归,从不是偶然的幸运,而是一代代中国人怀着对祖国的赤诚,用智慧、汗水甚至毕生心血换来的成果。
传承之责
流失文物的回归,不仅是对民族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见证。如今,回归的文物在博物馆中得到了精心保护,同时也被多种形式活化:通过数字化展览、通过文创产品开发、通过校园活动让更多人了解这些曾经让祖国时刻牵挂的“海外游子”。
《归来:中国海外文物回归纪实》一书,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文物归乡的艰辛,更让我们从中汲取爱国力量,共同努力守护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
编辑|王蕾雅
复审|李 鹏
终审|张弋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