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在陕西宝鸡从事玉石生意的赵社良,经历了一次颇为奇特的冒险。当时他远赴新疆罗布泊地区寻找玉石原料,原本的采矿作业并不顺利,预期的矿脉并未出现。
就在几乎要放弃的时候,他们发现了一处异常坚硬的岩层。
经过连续多天的艰难挖掘,赵社良的团队最终挖出了一块重达6吨的巨型萤石。这块石料的体积之大,需要动用重型机械和特殊设备才能将其从矿坑中运出。
经过数月的精心打磨,这块巨石变成了一颗直径近1.7米的圆球,在黑暗中能散发出柔和的绿色荧光,于是便有了“夜明珠”的称号。
当时有珠宝专家评估,这颗夜明珠的市场价值可能达到26亿元。这个数字在当年确实令人震惊,相当于一座中型酒店的造价,或者数百套高档住宅的总价。
消息传开,各路媒体争相报道,大家都想看看这个天价宝贝长什么样。但热闹过后,一个现实问题浮出水面:这么贵的石头,谁买得起?
确实有人来问过价,但大多也就是好奇打听,毕竟就算真有兴趣的收藏家,要一次性调动这么多资金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于是这颗被冠以“天价”名头的夜明珠,最终走上了一条意想不到的道路:全国巡展。
赵社良毕竟是生意人,他很快意识到,虽然卖不掉,但这颗石头能带来人气。
从2010年开始,这颗夜明珠就开始了它的“巡回演出”,北京、深圳、海南、山东,几乎跑遍了大半个中国。
2016年在烟台毓璜顶公园的非遗展上,它更是成为全场焦点。白天看上去就是个普通的大石球,一到晚上就发出幽幽绿光,引得游客纷纷拍照。
乍看上去,还真有点“路灯”的意思。
说起来有点讽刺,一个被估价26亿元的宝贝,最后成了各地公园里的“特色路灯”。但转念一想,这样反而比锁在哪个富豪的保险库里要有意义得多。
关于夜明珠的价值,其实一直存在争议。有地质学者指出,萤石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布,但能发光的只占3%左右。
古人因为没有科学知识,看到会发光的石头就以为是宝物,这也很正常。在古罗马时期,人们就用萤石制作酒杯,相信能防止中毒。
但令人困惑的是,为什么历史记载中那些能“照亮整个房间”的夜明珠,现在几乎找不到实物?
有专家认为可能是因为萤石会随着时间衰变,失去发光特性。也有人猜测,可能古代真正的夜明珠根本就不是萤石,而是其他某种尚未被发现的发光矿物。
把巨型萤石摆放成“路灯”,基本都是加上强灯光照射辅助,才能达到“刺眼”的效果。
赵社良的这颗夜明珠如今还在各地展览,它发出的绿光不仅照亮了夜空,也在某种程度上映照出人们对待珍贵事物的复杂态度。
26亿的估价更多是个营销噱头,但这颗“夜明珠”带来的文化价值和观赏价值,却是实实在在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