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这个时刻:9月7日将迎来一场月全食,它还有个更为人熟知的名字:“血月”——届时月亮会呈现出迷人的红色。
本次月食从北京时间9月7日23:28开始,至次日凌晨04:55结束,总时长达到5小时27分钟。其中,最精彩的“血月”阶段,即月亮完全进入地球本影的部分,将从9月8日01:30开始,持续长达1小时22分钟。中国境内除东北小部地区外,全国其他地区均可见全过程。
此次月食的特别之处在于,月亮会呈现出浓郁的红色,成为所谓的“血月”。只要天气给力,且能朝东偏南一点清晰观测,就值得抬头仰望天空,拿出手机记录。午夜23:28,满月将缓缓出现“初亏”;到9月8日凌晨01:30,月亮不会像往常一样皎洁,而是化作一轮暗红油亮的圆盘,让人有一种重回“民风淳朴”的亚楠镇的感觉(《血源诅咒》粉丝狂喜)。究其原因,此时月亮已完全进入地球的本影区。
月全食是如何形成的?
月全食这样的天文奇观并非天天可见,之所以说“难得”,在中国地区,每两到三年才会出现一次。在全球范围内,月全食平均每13.5个月才发生一次。经过一个“沙罗”周期,地球、太阳和月球三者的几何关系几乎完全一样,类似的月全食才会再度发生。
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人们能看到地球大气层会为其额外“染上”一层红色,仿佛经过了双重过滤,形成一轮“双重红月”。
这场天文大戏的主角是三大天体:太阳、月球与地球。月全食发生时,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与月球绕地球运行的轨道会出现交叉。此时,地球恰好位于太阳与月球之间,根据地球本影区的覆盖范围,月球便会形成月偏食或月全食。
用手机拍摄“血月”的技巧
若想用手机记录下这一奇观,需注意几个要点,避免拍出的照片只有漆黑背景和中间一个白点(某些手机可千万别开“P月亮”功能)。
想用手机捕捉“血月”的人很快会发现:单纯按快门远远不够。当然,手机是最便捷的工具——毕竟它随时装在你的口袋里。如果拥有高端机型,拍摄时会更具优势:更好的传感器、更优质的镜头,这些在日常生活中或许不显眼,但到了夜晚拍摄“血月”时,会瞬间成为决定画质的关键。不过即便使用普通手机,只要掌握方法,也能拍出可用的照片。
真正能提升拍摄效果的是长时间曝光。只有让相机更长时间地接收光线,传感器才能捕捉到足够的光信号。如果手机支持手动调节参数,那就更好了。
另一个难题是焦距。中低端智能手机的相机多为广角镜头,直接拍摄会导致月亮在画面中显得极小。数码变焦虽能放大月亮,却会让画面变得模糊。若想拍出更大的月亮,就需要借助辅助工具:外接镜头、望远镜转接器,或者直接使用自带长焦镜头的旗舰手机。
拍摄月全食需要准备什么?
真正必不可少的装备是什么?答案是三脚架。没有稳定的支撑,任何月食照片都会因手抖而模糊。但三脚架不必追求高端款式:一个便宜的三脚架就足够用,实在不行,把自拍杆固定在栏杆上也能应急。核心要求是“稳定”,其他细节都无关紧要。
此外,还需保持耐心。月亮不会跑掉——它会在地球本影区中停留超过一个小时,有充足的时间尝试不同拍摄方式。可以先测试自动模式,再手动调整曝光参数;或许还能为照片寻找一个前景,比如屋顶、铁塔尖顶或树木。这样一来,你的照片就不会是网上随处可见的“千篇一律的月亮”,而是独一无二的原创作品。
实用小贴士
若想拍出更出色的月全食照片,不妨参考以下小贴士:
使用定时拍摄:避免按下快门时的手抖导致画面模糊,定时拍摄能有效减少这种干扰。
捕捉星空背景:由于月亮亮度较低,拍摄时能同时拍到更多星星,为照片增添星空氛围。
利用月食的“初亏”与“复圆”阶段:在月全食开始前和结束后,可拍摄到极具美感的弦月画面。
尝试搭配望远镜:这样不仅能让“血月”在画面中显得更大,还可能拍出独特的暗角效果,让照片更具个性。
远离城市光污染:城市中光线充足、空气污浊,而越往郊外走,光污染越少,拍摄环境越理想。
手动调节白平衡:手机的自动白平衡功能并非总能给出最佳效果,多尝试手动调节,能找到更贴合“血月”色调的设置。
提前关注天气预报:月食观测和拍摄完全依赖天气。若预报显示当天有厚云层甚至下雨,那么你只能自认倒霉了。
关闭闪光灯:手机闪光灯的射程有限,对拍摄月亮毫无帮助,反而可能照亮空气中的灰尘,让照片出现“灰雾”般的瑕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