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婚夜,新郎抱着被子睡厢房。张琼华,郭沫若的原配夫人,从此开始了长达68年的独守空房生涯。
她等的那个男人,在外面先后与两个女人生下11个孩子,自己却终生无子。晚年时,郭沫若的女儿喊她一声"妈妈",这个89岁的老人瞬间泪流满面。
包办婚姻的开端
1911年,19岁的郭沫若正在成都府中学堂读书,一封家书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信中说,父母已经为他订了婚。
女方叫张琼华,是远房叔母的亲戚,媒婆描述她"生得模样俊俏,也在读书",最关键的是"天足",就是没有缠足。这对接受了新思想的郭沫若来说,应该是个好消息。
郭沫若当时满脑子都是甜蜜幻想。
1912年正月十五,20岁的郭沫若回到乐山沙湾老家,准备完成这桩婚事。喜堂内,红烛高照,鼓乐喧天,按照传统习俗,新郎要掀开新娘的盖头。
那一刻,郭沫若的心凉了半截。
"还未露面,只看到脚从花轿里伸出来,心便凉了半截......掀了盖头,只是看见那新娘的一双露天的猩猩鼻孔。"郭沫若后来在文章中毫不留情地这样描述。
现实与期望的巨大落差,让郭沫若瞬间愤怒,在他眼里,张琼华面貌丑陋,身材矮小,总是佝偻着腰,要命的是,她确实缠了足。媒婆撒了谎。
新婚夜,愤怒的郭沫若抱着被子直接去了厢房,他拒绝与张琼华圆房。
那一夜,张琼华哭了整夜,从小接受封建思想洗礼的她,并没有想到为自己抗争。第二天清晨,她洗干净脸,早早起床做家务。
郭沫若的母亲苦口婆心地劝说儿子,搬出一大堆古人娶丑妻的典故,郭沫若完全不当回事。结婚第五天,他就以保卫团与保安团发生冲突为借口,匆忙离家。
这一走,就是几十年。
第二章:漫长的等待与坚守
郭沫若离家后,张琼华开始了漫长的等待,她不知道,这一等就是一生。
起初,张琼华还抱有希望。1914年到1921年间,郭沫若给家里写了68封信,其中只有10封提到了张琼华,而且每次都是寥寥数语,冷淡至极。
张琼华也给郭沫若写过信,现存的一封残信显示,她用颤抖的笔迹写道:"堂上二老近来不比从年,日见精神疲倦......常思我夫在外不见觉已有数年,终不回家是何意也。"
信中,张琼华还提到了自己最大的心愿:"妻将来定有好处,妻不解好处从何而出。"她想要一个孩子,想要一个完整的家。
这个愿望,永远不会实现。
1916年8月,在东京圣路加医院,郭沫若遇到了22岁的日本护士佐藤富子。两人一见钟情,很快同居。
1918年,当郭家父母得知这个消息时,郭沫若已经与佐藤富子生下了第一个孩子。
1919年3月31日,郭沫若给张琼华写了唯一一封直接回信,这封信,实际上是对他们婚姻关系的正式解约。
从此,郭沫若在家书中不再称张琼华为"儿妇",改称"玉英"或"玉卿"。
名分上的夫妻关系,实质上已经结束。
在郭沫若不在家的日子里,张琼华默默承担起了照顾公婆的责任,她成了郭家最尽职的儿媳。洗衣做饭,侍奉老人,样样都做得井井有条。
邻里乡亲都说,郭家娶了个好媳妇。
只是这个媳妇,一辈子都等不到自己的丈夫。
默默承受的后半生
岁月如流水,张琼华从二八少女熬成了沧桑老妇。她将郭沫若的照片贴在家中最显眼的位置,将他的文章、衣服、寄回家的信全部珍藏起来。
1939年,离开家乡26年的郭沫若终于回来了,这一年,他已经47岁,张琼华49岁。
见面时,郭沫若向张琼华拱手长揖,表示感激与歉疚,除了寒暄,两人已经无话可说,时间在他们之间筑起了一堵无形的墙。
郭沫若为张琼华书写了两幅字《归国杂吟之六》和《登衡山》,边款都写着"书付琼华郭沫若"。他风趣地对张琼华说:"你往后没钱用,可以拿去卖几个大洋。"
这是他能给她的,仅有的一点温柔。
1939年12月,郭沫若办完父亲的丧事,要乘飞机返回重庆。张琼华坚持从沙湾将他送到乐山城河边的飞机起飞处,她静静地站在那里,目送着飞机远去。
这是她与郭沫若的最后一别。
此时的郭沫若,已经与第二位夫人佐藤富子生下了5个孩子。回国后,他很快又与于立群同居,后来又生下6个孩子。算起来,郭沫若一共有11个孩子,张琼华一个都没有。
新中国成立后,土改运动让张琼华失去了收租的生活来源,她的经济状况一度非常困窘。
1951年起,郭沫若开始每月给她寄15元生活费,后来增加到30元。这份补助,一直持续到郭沫若去世。
1955年,张琼华随郭沫若的侄儿郭培谦一家迁居乐山城区,她住在婺嫣街的一间向阳房间里,窗明几净。虽然生活清贫,她总是把房间收拾得干干净净。
1963年,72岁的张琼华决定去北京看郭沫若,她住在姨侄女家里,还联系了郭沫若的秘书。
遗憾的是,郭沫若当时在外地,两人没能见面。秘书安排她在招待所住了几天,陪她买了一些日常用品。
这是她此生离郭沫若最近的一次,却依然没能相见。
晚年的慰藉与离世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在北京去世,消息传到乐山,87岁的张琼华哭了。她哭的不是失去了什么,而是这辈子再也等不到什么了。
郭沫若去世后,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决定继续向张琼华提供生活补助,标准提高到每月100元,高于当时一般职工的月收入。这个决定,体现了国家对这位特殊老人的关怀。
1979年6月,郭沫若去世一周年,他的两个女儿郭庶英和郭平英专程回到乐山,去看望张琼华。
见面那一刻,两个女儿热情地拉着张琼华的手,亲切地喊她"张妈妈"。
那一声"妈妈",让张琼华瞬间老泪纵横,她拉着两个女儿的手不肯撒手,仿佛要把这一生的母爱都倾注在这一刻。
终生没有得到郭沫若认可的张琼华,却得到了他女儿们的认可和尊敬。郭庶英和郭平英后来经常照料张琼华,帮她度过了一个安稳平和的晚年。
张琼华的房间里,依然挂着郭沫若1938年前后的黑白照片。这张照片装在一个不大的镜框里,是她毕生最大的精神寄托。
她常常对来看望的亲友说起郭沫若的近况,语气中没有怨恨,只有牵挂。有人问她为什么不离开郭家,她总是淡淡地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这是旧时代女子的执念,也是她对命运的妥协。
1980年6月,张琼华在乐山安静地离世,享年90岁。她走的时候很平静,手里还握着郭沫若写给她的那两幅字。
68年的等待,终于结束了。
张琼华的一生,见证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期的婚姻悲剧。她是千千万万个包办婚姻受害者中的一个,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三从四德"。
她等的不仅仅是一个男人,更是一个时代对女性的承诺,可惜,这个承诺来得太晚。
当郭沫若在外面与佐藤富子、于立群过着神仙眷侣般的生活时,张琼华在乐山的小屋里,守着一盏孤灯,守着一段空洞的婚姻,守着一个永远不会回来的人。
她的坚守,是对旧制度的无声控诉,她的悲剧,提醒我们珍惜今天女性拥有的自由选择权。
在那个新旧交替的年代,像张琼华这样的女性不在少数。她们被困在封建礼教的牢笼里,用一生的时间等待一个永远不会到来的春天。
今天,当我们享受着婚姻自由、恋爱自由的时候,应该记住张琼华们的牺牲,,她们用自己的一生,为后来者铺平了道路。
这或许就是历史的残酷与温情,总有人要为时代的进步付出代价,也总有人会因为这种代价而获得自由。
张琼华走了,带着她68年的等待和遗憾,她的故事,应该被更多人记住。不是为了批判谁,而是为了提醒我们,自由从来都不是免费的。
参考资料:
《郭沫若与原配夫人张琼华关系始末》- 中国作家协会(2022年8月24日)
《郭沫若与他的三位夫人》- 光明网书摘频道(2009年11月1日)
《1979年郭沫若两女儿回乡,探望父亲原配张琼华》- 网易新闻(2024年8月31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