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一纸判决,直接叫停了特朗普政府的大部分全球关税政策。
很多人看到这个新闻第一反应是:法院凭什么管总统的事?
说白了,这背后是一场关于权力边界的终极较量。而这场较量的结果,将重新定义美国总统到底能有多大权力。
宪法框架下的权力游戏
要理解这场较量,必须回到美国宪法的基本框架。
美国宪法第一条第八款明确规定:征收关税的权力属于国会,不是总统。这个设计很简单——开国元勋们害怕行政权过大,所以把钱袋子牢牢攥在立法机关手里。
但是,《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给了总统一个“后门”。这部1977年的法律允许总统在“国家紧急状态”下,对外国实体实施经济制裁。
关键问题来了:什么算“国家紧急状态”?
特朗普政府的逻辑是:贸易逆差威胁国家安全,所以可以援引紧急权力征收关税。听起来合理,但法院不买账。
联邦巡回上诉法院在判决书中写得很直白:“国会授权总统处理紧急情况,不是让他重写贸易政策。”
这句话击中要害。法院认为,特朗普政府是在用紧急权力的名义,干国会才能干的事。
司法逻辑:从钢铁关税案说起
这不是法院第一次和总统较劲。
2018年,特朗普对钢铁和铝制品征收关税时,用的是《贸易扩展法》第232条款——以国家安全为由征税。那次法院基本没拦着,为什么?
因为232条款是国会明确授权总统在国家安全受威胁时可以征税的。
但这次不一样。《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的立法原意是让总统对付“流氓国家”和恐怖组织,不是让他对全世界征关税。
法院在判决中引用了一个关键先例:1952年的“钢铁厂案”。当时杜鲁门总统想接管钢铁厂支持朝鲜战争,最高法院说不行——即使在战争期间,总统也不能超越宪法授权
联邦法院的逻辑很清晰:紧急权力不是万能的,不能用来绕过国会的专属权力。
这背后反映的是美国司法系统对行政扩权的深度警惕。从罗斯福新政到9·11后的反恐法案,每次危机都会推动总统权力扩张。法院这次出手,就是要划一条红线。
最高法院的“保守派倒戈”悬念
现在球踢到了最高法院。
按理说,保守派大法官应该支持共和党总统。但这次可能不一样。
保守派法官有个更深层的执念:限制联邦政府权力。
首席大法官罗伯茨在多个案件中都表现出对行政扩权的担忧。2019年的“苹果公司诉百事通案”中,他明确表态:“行政机关不能通过扩大解释法律来获得国会没有明确授予的权力。”
更关键的是,保守派大法官们信奉“原旨主义”——按照宪法制定时的原意解释条文。而征税权归国会,这在1787年就写得明明白白。
预判一下:最高法院很可能会部分支持下级法院的判决。
不是因为他们反对特朗普,而是因为他们更反对总统权力无限扩张。这种“保守派倒戈”在美国历史上屡见不鲜——当党派利益和宪法原则冲突时,资深大法官往往选择后者。
全球贸易的不确定性才刚开始
这场法律拉锯战的影响远超美国国内。
无论最终结果如何,全球贸易的不确定性都会加剧。
如果最高法院支持政府,那意味着美国总统获得了几乎不受限制的征税权。以后任何一个总统都可以用“国家紧急状态”的名义对任何国家征收关税。
如果最高法院支持法院,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将面临全面重构。但这也不意味着贸易战结束——国会完全可以通过新的法律授权总统征税。
真正的问题是:美国的制度设计还能约束权力扩张吗?
从这个角度看,这场关税官司其实是美国宪政体制的一次压力测试。三权分立能否在全球化时代继续发挥作用,这个案子会给出答案。
说到底,这不只是关税问题,而是权力边界问题。
当总统可以用“紧急状态”绕过国会征税时,三权分立就名存实亡了。联邦法院这次出手,本质上是在捍卫宪政秩序。
10月14日的最高法院判决,将决定美国未来几十年的权力格局。这场较量的真正意义,远比几个百分点的关税重要得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