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GKA药品,为2型糖尿病肾功能不全人群带来新选择
很多人刚被查出糖尿病时,往往并不太在意——“血糖高点而已,平时注意点就行了嘛。”但事实并非如此。血糖长期失控,它会悄无声息地牵动心脏、脑、肾、眼睛、双脚等多个重要器官,让健康一步步被掏空。
糖尿病并发症的连锁打击
糖尿病并不是“血糖高一点”这么简单,它的危害往往是全身性的。
心血管受损:糖尿病患者发生心梗、中风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比普通人高出2~4倍,而且超过70%的患者同时患有高血压或血脂异常,对心脏和血管来说更是雪上加霜1。
肾脏受损:36%的2型糖尿病患者会出现糖尿病肾病,这已成为导致慢性肾病和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很多患者等到肌酐升高、尿蛋白出现时才意识到问题,但那时肾脏已经损伤严重1。
眼睛受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成年人失明的主要原因,高糖环境会让眼睛里的微血管极易破裂、渗漏,视力会在几年甚至几个月内急剧下降1。
腿部和足部受损:下肢血管和神经在高血糖的长期影响下会出现血管硬化、血流不畅,甚至发展为难愈合的溃疡,与健康人相比,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危险性增加两倍1。严重的糖尿病足不仅治疗费用高昂,还可能走向截肢的结局1。
因此,早期、稳定地控制血糖,就像给健康筑起一道防火墙——能大大降低这些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糖尿病并发症的隐藏真凶——血糖波动
研究发现,与长期稳定的高血糖相比,长期血糖波动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害更为严重5-6。这就像河堤反复遭受洪水冲击,比持续高水位更容易崩溃——短期剧烈的血糖波动会加速血管损伤,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息息相关。
长期血糖波动会逐步引发微血管病变(如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和大血管病变(如心脑血管疾病)2。因此,对糖尿病患者而言,恢复血糖稳定不仅是控制症状的关键,更是预防致命并发症的核心。
血糖平稳的关键角色——GK
在1968年,Franz Matschinsky博士发现了一个关键角色——葡萄糖激酶(GK)2。它相当于身体的“血糖传感器”,主要分布在胰岛β细胞、肝脏和肠道等部位。当血糖升高时,GK会迅速感知变化,启动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并在肝脏促进糖原合成、抑制糖原分解,从而降低血糖3-4。
然而,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胰岛β细胞和肝细胞中的GK表达量明显下降——胰岛β细胞和肝细胞的GK活性较正常下降约40%-50%5-7。这意味着,患者的“血糖传感器”变得迟钝了,身体对血糖的调节力大幅减弱。这项发现为后来针对糖尿病的分子靶点治疗奠定了基础。
降糖新选择:GKA的突破性进展,肾功能不全患者也不愁
多格列艾汀正是针对这个问题研发的——它属于葡萄糖激酶激活剂(GKA),通过“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与GK的活性位点结合,从而提升其敏感度和反应速度,让β细胞重新对血糖变化保持“警觉”8。这样,胰岛素分泌的早相反应得到改善,肝脏的糖代谢调节功能也被重新激活8。临床研究显示,当多格列艾汀与二甲双胍联合使用24周后,患者餐后2小时血糖(2h PPG)相比基线平均下降 5.45 mmol/L,并显著减少血糖波动。这种稳定的降糖效果,既有助于保护血管,也能延缓并发症的发生9。
很多降糖药物在使用时,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都需要谨慎——因为肾脏代谢负担重,药物可能蓄积、引起副作用。尤其是糖尿病肾病患者,既要控糖,又要保护肾,药物选择格外受限。多格列艾汀的优势在于:它主要在肝脏代谢,对肾脏几乎没有负担8。所以不同程度的肾功能不全(尚未进行透析)患者,在服用多格列艾汀时无需调整剂量,这对糖尿病肾病患者来说简直是一大福音8。另外,临床数据显示,在>65岁的老年患者和≤65岁的较年轻患者中,多格列艾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无显著差异8。换句话说,老年患者也无需过于担心安全性,这在口服降糖药中是相当难得的优势。
对于患者来说,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不仅是为了今天的血糖数字,更是为了保护未来的心、肾、眼和每一条血管。多格列艾汀,就像一条专为特殊人群铺设的安全控糖路,或许能让这条路走得更稳、更远。
*本文仅用于疾病教育,任何疑问请咨询医疗卫生专业人士,请谨遵医嘱用药。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5,17(01):16-139.
2.Bedoya FJ, et al. Diabetes. 1986;35(1):61-67.
3.Matschinsky FM, et al. Frontiers in Physiology 2019,10:148-163
4.陈力. 药学进展 2016,40(3):161-167
5.Li C, et al. J Biol Chem, 2013, 288(6):3938‑3951.
6.Haeusler RA, et al. Mol Metab, 2015, 4(3): 222‑226.
7.Caro, J., et al.Hormone and Metabolic Research, 27(01), 19–22.
8.《多格列艾汀临床应用专家指导意见》专家组.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3, 15(8) : 703-706.
9.Yang W, Zhu D, Gan S, et al. Nat Med, 2022, 28(5): 974‑981.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