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芯片最后希望,竟然是它?!日本想要扼住我国半导体的咽喉?光刻胶保卫战正式开始。
今年 4 月,日本政府宣布了最新一轮的半导体材料出口限制。日本把包括 ArF 光刻胶在内的 23 种关键材料,都列入了特殊管理范围。这一下可让中国大陆的芯片工厂都紧张起来了。
其实这种紧张不是第一次出现。2025 年 2 月,日本福岛发生地震。这场地震让全球光刻胶巨头信越化学的工厂陷入瘫痪。当时,中芯国际北京的产线眼看着订单做不出来。长江存储的扩产计划也不得不搁置了半年。这让整个行业第一次真切体会到,供应链被别人卡死是什么滋味。
为什么一款材料能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因为在芯片制造过程中,光刻胶就像一支精细的画笔。它能把电路图案精准地印在硅片上,直接决定芯片的精度和性能。
而全球高端光刻胶市场,长期被日本企业牢牢把控。数据显示,日本企业在光刻胶领域的合计市场份额达到了 75.9%。其中东京应化一家就占了 22.8%,在最先进的极紫外光刻胶领域更是几乎没有对手。
日本这次出台的出口限制,可不是简单的贸易调整。按照新规,包括美国、韩国在内的 42 个国家和地区都能享受简化出口手续。
但中国大陆企业需要单独申请日本经济产业大臣的许可。这意味着审批流程会变长,有时候甚至可能拿不到许可。有分析认为,这是日本在配合美国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遏制。
但这样的限制对日本企业来说也是把双刃剑。2022 年的数据显示,日本半导体设备出口中有三成流向中国。中国其实是日本半导体材料最大的市场。
现在人为设置贸易障碍,最终可能既影响中国工厂的生产,也会让日本企业失去宝贵的市场份额。
面对这样的局面,国内的光刻胶保卫战早已打响。从政策层面看,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三期已经明确,要投入超过 500 亿元支持光刻胶等关键材料的研发。
科技部的专项计划更是提出,到 2025 年要实现 KrF 和 ArF 光刻胶国产化率提升至 10% 的目标。
企业层面也有好消息传来。像恒坤新材这样的国内企业,已经在 12 英寸集成电路光刻材料领域实现突破。它的 SOC 和 BARC 产品在 2023 年的国内市场份额都排到了国产厂商第一位。更让人振奋的是,它的 ArF 光刻胶已经通过验证,开始小规模销售了。
科研机构也在发力。2025 年 7 月,清华大学团队开发出一种新型光刻胶材料。这种基于聚碲氧烷的材料,被业内视为在美日垄断的 "科技铁幕" 上打开了一道裂缝。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差距。目前国产半导体光刻胶的自给率还不高。2023 年这一比例是 18%,预计到 2025 年能提升到 35%。高端的 ArF 光刻胶国产化率还不足 1%。要实现全面替代,还需要时间和持续的投入。
这场光刻胶保卫战,不仅关乎几家企业的生存,更关系到整个半导体产业链的安全。它告诉我们,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只有坚持自主创新,才能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但同时,全球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也是现实。如何在自主可控和国际合作之间找到平衡?这需要整个行业共同思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