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可是试想一下,鲁迅要是没有钱,吃上顿忧下顿,骨头能那么硬吗?事实上,鲁迅的硬骨头,既源于思想深处的坚韧,也离不开经济基础支撑的底气。
在严酷的文化围剿中,他能够自食其力、自行其是、自得其乐,坚持自由思考和独立人格。鲁迅的经济地位给了他说“不”的权利。当我们赞叹鲁迅的硬骨头时,不禁要问:如果他终日为生计奔波,还能否保持那份独立与坚定?
民国时期的教育界呈现出令人惊讶的高待遇格局,1927年《大学教员资格条例》规定,教授月薪高达400-600银元,与国民政府部长待遇持平。
鲁迅作为教育部公务员兼大学讲师,月入300银元以上。这相当于当时普通工人收入的20多倍。这样的收入水平使他能够在北京购置房产,享受中产阶级以上的生活水准。经济独立为人格独立提供了最基本保障。鲁迅不必为了五斗米折腰,不必看权贵脸色行事。“自由不是无代价的”,而鲁迅用自己的收入支付了这份代价。
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待遇令人艳羡。30年代初,大中小学教师平均月薪分别为220元、120元、30元,而上海一般工人月薪仅约15元。胡适、陈独秀等名教授月薪500银元,加上稿费和演讲费,年收入折合现在人民币超过50万元。这样的收入水平使他们能够轻松购置房产——当时北京一套四合院售价仅1000-2000现大洋。
高水平的经济待遇吸引了大批海归知识分子投身教育而非官场,王元化回忆说:“当时的教授看不起一般在国民党当官的。”这种社会地位的反差,凸显了知识在当时社会的受尊重程度。
鲁迅的经济状况为他持续进行文化抗争提供了可能,在白色恐怖笼罩下,许多左翼作家生活困顿,而鲁迅却能够保证自己的创作不受经济压力干扰。他支持左联、帮助青年作家、自费出版刊物,这些都需要经济实力作为后盾。鲁迅的硬骨头不仅体现在他的文字中,更体现在他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和工作。
鲁迅研究者计算,其一生的收入折合成现在价格,购买力估计不下4000万元,这样的财富积累使他能够保持精神世界的独立,不向任何权势低头。鲁迅的硬骨头既源于他内心的坚强,也得益于他所处的经济地位,这两者共同造就了那位我们熟悉的文化战士。
鲁迅的例子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启示:尊重知识价值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该体现在实实在在的待遇上。民国时期教授们的高收入,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知识的尊重。这种尊重使得知识分子能够保持独立人格,为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贡献力量。当今社会,我们是否给予了知识分子应有的尊重和待遇?是否为他们提供了能够专注研究和创作的物质条件?是否宽容他们赚钱的路子和渠道?这些问题值得深思。
鲁迅的例子告诉我们,经济自由与精神自由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很难保持精神的独立和思想的自由。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富人才能有独立人格,也不意味着人富有了就有独立人格,富有了的人缺少独立人格,甚至更加的软骨头,向权力跪舔,也是无可胜数的。
当今太多的知识分子为生计而放弃原则,因为贫困而无法坚持自己理想,实属太多,我们常常只能羡慕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