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秋季的深入,树叶由绿转黄,天气逐渐转凉,这本应是收获与宁静的季节,却对部分老年人构成了无形的心理压力。72岁的刘大伯便是其中之一,每年夏秋交替之时,总会陷入失眠多梦、心慌气短的困境,常常独自凝视窗外。这一现象并非个例,而是被医学界称为“悲秋综合征”或“秋季烦躁综合征”的一种表现。
“像刘大伯这样的情况,在老年人中并不少见。”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姜霖说,“悲秋综合征”并非一个严格的医学诊断术语,而是对秋季特定环境变化下,人们尤其是老年人出现情绪障碍现象的通俗描述。它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精力下降、睡眠障碍以及食欲改变等症状,与抑郁症有着相似的表现,但更多是与季节变换紧密相关的心理反应。
面对“悲秋综合征”,姜霖建议刘大伯重新规划日常生活,比如每天晨跑半小时,这不仅是为了锻炼身体,更重要的是在这段时间里与邻里交流,减少孤独感。同时,保持每周四五次的运动频率,尽量减少独处时间,通过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进而改善情绪。
为什么秋季会成为情绪低落的高发期?因为秋季昼夜长短的变化对人体生物钟构成了挑战,生物钟的紊乱会影响到多种生理过程,包括神经递质的分泌。当血清素水平下降时,人们更容易感到沮丧、焦虑,甚至出现睡眠障碍和食欲改变。血清素作为一种与情绪调节密切相关的神经递质,其水平的降低会直接导致情绪低落、焦虑等负面情绪的增加,从而形成一种“秋季忧郁”。
针对老年人在秋冬季节可能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姜霖给出了一系列综合建议。首先,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接受充足的阳光照射,这有助于调节生物钟,提升血清素水平,改善情绪。其次,保持规律的作息习惯,每天尽量在相同的时间睡觉和起床,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在饮食方面,应多吃富含维生素B、维生素D和蛋白质的食物,如全麦面包、牛奶、鸡蛋、鱼类以及新鲜蔬果等,这些食物有助于维持神经系统健康,提升情绪稳定性。同时,应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咖啡、浓茶等兴奋性饮料的摄入,以免加重情绪波动。
对于独居老人而言,学会应对压力和负面情绪尤为重要。姜霖建议,老年人应培养积极思维,用乐观的心态看待问题,通过与家人朋友的交流、参加社交活动、培养兴趣爱好等方式来缓解心理压力。社会也应加强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支持,提供更多的心理咨询服务和社交机会,帮助他们度过一个温暖、愉快的秋季。
来源:京九晚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