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常被称为“下一个大国”,是有原因的。
印尼横跨太平洋与印度洋,掌握全球最繁忙的航道之一——马六甲海峡。对美国、中国、日本来说,印尼的地理地位都极为重要。谁能与印尼合作,谁就能在海上贸易和能源运输中多一张牌。
印尼是 G20 成员,东南亚第一大经济体,GDP 占东盟总量约 40%,且长期保持 5%左右的年增长率。
印尼拥有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镍矿储量,它是全球最大棕榈油生产国,也是全球前列的煤炭、天然气出口国。镍是电动车电池关键原料,在能源转型和新能源产业链中,印尼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更关键的,印尼拥有2.8亿的人口,仅次于中印美,列世界第四。而且它的人口结构极其年轻,中位年龄不到 30 岁,这意味着印尼不仅劳动力充足,而且消费潜力巨大。
以上这些优势,怎么看都是老天爷赏饭吃,因此投资者对印尼期待甚高,常将它称之为“下一个大国”,将其视为未来的中国+印度的结合体。
可是拥有如此潜力的印尼,却在25日因为示威活动中的一位网约车司机之死,而迅速引发大规模全国性的示威潮,成为自1998年“改革风暴”以来最严重的社会动荡之一。
印尼以这种方式成为国际热点,颇为尴尬。那么说好的下一个大国呢?外界期待的中国+印度的结合体?印尼到底配不配得上呢?
这次事件揭开了印尼的遮羞布。
1998年起进入后苏哈托时代后,印尼出现过几位一心搞经济的总统 ,在经济上也有明显起色。这就是数据上所呈现的,印尼GDP长期保持 5%左右的年增长率,甚至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仍逆势上扬,令世界刮目相看。
因此表面看来,印尼经济增长强劲,理应步入发展快车道。可是你要理解,印尼经济强势发展的逻辑是什么?
是消费结构升级、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抑或是优化制度环境、减少腐败和寻租,或是加强国际合作?
答案都不是,而是卖资源。
印尼有镍、锡、铝土矿、煤炭、铜、金、天然气、棕榈油...几乎应有尽有。后苏哈托时代的印尼通过自身的天赋异禀,大量出口资源。它是世界第一镍矿储量和产量国,占全球40%以上。还有棕榈油,全球一半以上产量在印尼。
并且印尼也不傻,早年它早年大量出口未加工的镍矿石、铝土矿、原煤。后来发现这样只能赚白菜价,真正的利润都给进口国拿去了。于是印尼开始逐步禁止原矿出口,要求必须在印尼境内进行初步加工。这样一来,外国投资者就必须在印尼建厂炼矿。
当然由于印尼的政治运作高度依赖地方势力,这种下游化政策效果其实比较有限,执行中很容易被地方官员稀释。即使如此,印尼通过诸如此类的产业政策,到手的利润依然能提升数倍之多。
话说回来,靠资源赚钱,本身并没什么问题。问题是赚回来的钱花在哪里?这方面印尼就做得很差劲了。
印尼政府既没有把利润拿去提升全国的基础设施,也没有产业升级的动力,更没有消除腐败,提高人民福利的意愿。
那么钱去哪了呢?集中到了一小部分人手里。
自独立以来,印尼长期存在着权力集中、军政权威、腐败横行等等问题。总统们并未进行政治上的强力改革,有的是能力不足,有心无力。有的干脆就是权贵阶层代言人,没有从根本性上解决问题的动力。
因此表面看来,印尼经济发展迅速。可是蛋糕做得再大,人家不给你分啊。
在2023年,印尼前10%人口拥有约 59.42% 的净个人财富,这是个惊人的数据,这个比例在全球范围内属于极高水平。而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印尼在2023年,前10%的人口收入占比为 29.9%,印尼中产阶级从2019年的 21.5% 降至2024年的 17.1%,显示出收入分配的不均衡加剧 。
经济发展带来的是财富的高度集中,印尼的财富和收入分配极度不均,导致了社会各阶层,尤其是中产阶级和低收入群体的强烈不满。
这种不平等不仅体现在财富和收入的集中度上,还体现在城乡差距和社会福利的不均衡分配上。比如这次,雅加达最低工资大约是300美元,政府批准了将国会议员每月津贴增加5000万卢比(约3030美元),在其他承诺的缓解经济不平等问题上却行动迟缓。
议员的高额津贴只是冰山一角。长期以来,印尼的精英拥有着特权。军人享受优待,政客生活奢侈,而底层民众的公共服务、教育、医疗却长期被削减。
除此以外,印尼人民还面临更现实的两大问题。
一是就业形势严峻。印尼青年失业问题突出,失业率居高不下。2025年2月,印尼公布的青年失业率高达16.16%,是整体失业率的4倍。
一大原因是制造业萎缩导致就业机会减少,印尼制造业在GDP中的比重从2002年的32%下降至2024年的19% 。例如,纺织巨头Sritex在2025年上半年关闭了多家工厂,就导致超过42000人失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领域 。
二是住房问题。印尼的房地产市场经历了多年的快速增长,2009年,印尼住宅平均价格是65百万印尼盾,2014年涨到124百万印尼盾,2024年的房价为166百万印尼盾(抱歉,印尼盾单位太大,只好用百万计算)。
房价翻倍,收入却没增加多少,就业还比以前困难了。这些高房价使得许多年轻人难以实现购房梦想,尤其是对中低收入群体造成了很大压力。
这些问题政府不知道么,当然知道。能解决吗,很难看到希望。
印尼的不公分配方式,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历史原因来自殖民经济遗产,并延续到苏加诺与苏哈托时期。苏加诺时期强调民族主义,经济混乱,缺乏工业基础。苏哈托时期大量依赖石油和天然气出口。但收入不是用于民生,而是分配给军方、官僚、财阀,因此被称为“裙带资本主义”。
历史原因延续至今,奠定了印尼政治的“分肥文化”:资源收益不是投入生产性产业,而是分给关键群体以换取支持。
现实原因是后苏哈托时代,印尼的民主运作伴随碎片化的政党体系。总统往往需要通过资源分配来维持联盟,否则很难保住他的执政基础。这种情况下,寡头和地方势力介入政治很深,他们拥有很大的话语权,加剧了印尼的分配型逻辑。
印尼的困境,并不是今天才有的。印尼其实是一个被数据包装过的国家。政府、国际机构和投资者看见的,是潜力、增长和人口红利;而民众感受到的,却是房价、物价、失业和不公。
两者的落差,才是社会愤怒的真正来源。明明就是印尼国内人均收入大幅提高,普通老百姓却没享受到发展带来的好处,收入被平均了,甚至人均可支配收入还下降了。官吏们大幅提高福利,并削减了地方财政预算,引起了民众的抗议。
这场骚乱给印尼提出了一个残酷的问题:如果 GDP 只是数字游戏,而不是体现在民生改善上,那么再高的增长率也是虚假繁荣。印尼如果解决不好这些问题,那么它只能是活在资源富国幻象中的“下一个大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