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如果你花一大笔钱,买下了一座前朝的王府,准备推倒重建。
开工第一天,工头兴冲冲跑来告诉你:“老板,挖到宝了!”
一口口大缸里,装满了金元宝、银元宝,还有数不清的珠宝玉器,这笔意外之财,甚至可能比你买府邸的钱还多。
这时候,你会怎么做?
是悄悄收起来,感叹祖上积德?还是上交国家,喜提一面锦旗和五百块奖金?
一百多年前,就有人真实地遇到了这个选择题。
他的答案,不仅在当时让整个北京城为之震动,更在之后的一百多年里,持续不断地创造着价值,深刻地影响了无数中国人的命运。
这个人,就是美国标准石油公司的创始人,约翰·D·洛克菲勒。
我们回到1916年的北京,那时的中国,清王朝已经覆灭四年,许多前清的王公贵族,失去了朝廷的俸禄,坐吃山空,日子过得一天不如一天,这其中,就包括曾经显赫一时的豫王府。
豫王府的第一任主人,是战功赫赫的豫亲王多铎。
这座府邸曾是北京城最顶级的豪宅之一,占地超过十万平方米,光房子就有五百多间。
民间有句俗语:“礼王府的房,豫王府的墙”,说的就是豫王府那高达四米多的围墙,坚固宏伟,气派非凡。
可惜,到了末代豫亲王端镇这一代,家道彻底败落。
端镇继位时年仅4岁,孤儿寡母根本撑不起王府的巨大开销。
为了维持生计,端镇的母亲佟佳氏只能变卖家产。
先是府里的古董字画,最后,连这座祖宅也保不住了。
就在这时,一位“财神爷”出现了。
美国首富约翰·洛克菲勒的基金会,正计划在中国建立一所世界顶级的医学院,他们看中了豫王府的地理位置和广阔面积,于是派代理人前来洽谈。
最终,双方达成交易,洛克菲勒基金会以12.5万美元的价格,买下了这座曾经的王府。
消息一出,整个北京城都炸开了锅。这可是头一遭有洋人购买王府,百姓们议论纷纷。因为洛克菲勒是靠石油发家的,人们便给豫王府起了个新外号——“油王府”。
买下王府后,洛克菲勒的计划是将其全部拆除,在这片土地上,为他早已收购的“北京协和医学堂”建设全新的、世界一流的校舍和医院。
1917年春天,拆除工作开始。
就在工人们为新医院挖掘地基时,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
在地下三尺深处,他们挖出了好几个沉重的大缸。
打开一看,所有人都惊呆了——里面装满了用红绸包裹的金元宝和银元宝,还有大量的珠宝首饰、古玩玉器,甚至有些还是明朝的宫廷器物。
这笔宝藏的来历众说纷纭,有人说是明朝末年崇祯皇帝的岳父周奎藏的,但更多人相信,这是历代豫亲王积攒下来的“私房钱”,以备不时之需。
现场的美国监工彻底懵了,买卖合同里可没写地底下埋的东西归谁。
这在法律上是个灰色地带,从道理上讲,洛克菲勒完全可以将这笔飞来横财据为己有。
无奈之下,工程负责人只能紧急向远在美国纽约的洛克菲勒本人发电报请示。
很快,洛克菲勒的回复来了,这封电报的内容被翻译成中文后,迅速传遍了北京城,也彻底改变了人们对这位“油王”的看法。
他的回复,最广为流传的版本是八个字:“是谁的就用于谁”。
这个决定在今天看来,依然堪称是公共关系史上的神来之笔。
它不仅仅是慷慨,更是一种超越金钱的智慧,洛克菲勒没有将这笔财富装进自己的口袋,而是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决定:将所有出土的宝藏变卖,所得资金,全部投入到即将建设的协和医院中。
据后人估算,这批珍宝的价值,可能远超当初购买王府的12.5万美元。
这一举动,瞬间扭转了公众舆论。原本“洋人侵占王府”的叙事,一夜之间变成了“国际友人将源于中国的财富,回馈给中国人民”。洛克菲勒此举赢得了巨大的声誉和信任,为协和医院未来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如果说,“是谁的就用于谁”的决定展现了洛克菲勒的格局,那么接下来协和医院的建设过程,则彻底体现了他“科学式慈善”的理念——要做,就做最好。
协和的建设,完全是不计成本的。
最初的预算是100万到150万美元,但最终,光是建设费用就飙升到了惊人的750万美元。
这是个什么概念?当时美国最顶尖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收到的全部投资也才700万美元。洛克菲勒在中国建一所医院的投入,超过了建设一所世界顶级大学的费用。
建筑风格上,协和也做到了极致。
由美国建筑师查尔斯·柯立芝设计的14座新建筑,外观是中式宫殿风格,飞檐翘角,铺着绿色的琉璃瓦,完美融入了北京古都的风貌。
但其内部,却是当时全世界最先进的现代化设施。
所有设备都从全球采购顶尖货色:从美国运来的YALE门锁、德国最新型号的X光机、中国第一台无影灯、电梯、中央空调、完善的上下水系统……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顶配”的气息。
洛克菲勒的目标非常明确:他不是要在中国建一所普通的医院,而是要建立一个标杆,一个中国现代医学的“圣殿”。
他要用最高的标准,来培养最顶尖的人才。
1921年9月,北京协和医院正式开幕。小洛克菲勒专程从美国赶来,在开幕典礼上说:“只有当西方医学被中国人自己接管,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时,它才真正有用。”
协和医学院的教育模式,完美诠释了这种“授人以渔”的理念。
它实行的是八年制医学博士教育,招生标准极其严苛。
更可怕的是它残酷的“三级淘汰制”:一门功课不及格需要补考,两门不及格就要留级,三门不及格则直接开除。而及格线,是75分。
在这样的高压之下,协和的毕业率低得惊人。
比如,第一届招收了9名学生,最终只有3人成功毕业。在建校后的头20年里,毕业生总共也只有311人。
数量虽少,但质量极高。这三百多人,几乎个个都成为了中国现代医学的奠基人和栋梁之才。
比如“万婴之母”林巧稚,她是中国第一位女医学博士,一生亲手接生了超过5万名婴儿,还有吴阶平、曾宪九等等,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都出自协和的“熔炉”。
洛克菲勒的策略,不是用数量去填补当时中国医生的巨大缺口,而是集中所有资源,锻造出一批拥有最顶尖技术和最崇高职业精神的“火种”。
他深知,只有这些人,才能真正建立起属于中国自己的现代医学体系。
协和从诞生之日起,就不仅仅是为达官贵人服务的。它设立了“社会服务部”,为付不起医药费的穷人提供免费、减免或分期付款等帮助,被当时的百姓亲切地称为“救命部”。
历经百年风雨,从1941年因太平洋战争爆发被日军占领,到1951年由新中国政府正式接管,再到1979年中美恢复邦交后洛克菲勒家族再次拨款修缮,协和的物理建筑在变,管理者在变,但其“严谨、博精、创新、奉献”的院训精神,从未改变。
时至今日,北京协和医院依然是中国医学界的金字招牌。
根据最新的“复旦版中国医院排行榜”,北京协和医院已经连续多年蝉联榜首。
在各类大学排名中,北京协和医学院也常年稳居中国医药类大学的第一位。
2023年的门急诊量就已突破582万人次,持续为中国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回望这段历史,洛克菲勒的远见卓识令人惊叹。
他用一笔看似简单的房地产投资,撬动了一个国家的医学现代化进程。
他用一句“是谁的就用于谁”的承诺,完成了一次跨越文化与国界的完美沟通。他没有选择将财富简单地分发,而是选择了一种更困难、但更具长远价值的方式——投资于人和知识。
它证明了,最高明的投资,永远是投资于未来。
而洛克菲勒当年埋下的那颗种子,如今早已长成参天大树,福泽后世,生生不息。
来源:亿万富翁洛克菲勒,捐4800万美元给中国建协和医院,从不将美国总统放在眼里,极其嚣张
海峡网2024-08-10 10:53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