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当了皇帝,当妈的不高兴, 这听起来匪夷所思。
但在清朝,就有这么一位母亲,她拒绝皇太后的尊号,阻挠儿子的登基大典。
甚至宁愿死也不愿意看到儿子坐上龙椅,她就是雍正的生母,德妃乌雅氏。
——《壹》——
宫廷规则下的母子分离
1678年深秋,紫禁城永和宫里传出婴儿啼哭声,德妃乌雅氏生下了皇四子胤禛, 那一刻,她以为自己终于有了依靠。
毕竟在这个吃人的后宫,有儿子就有希望。
但她错了,满月后,胤禛被抱走了, 不是别人抱走的,是宫里的规矩,按照清朝祖制,只有妃位以上的嫔妃才有资格抚养皇子。
而当时的乌雅氏,位份太低。
孩子被送到了孝懿仁皇后佟佳氏那里,佟佳氏刚刚失去自己的孩子,正需要一个寄托, 胤禛成了她的精神支柱。
从此,胤禛叫佟佳氏"额娘",叫乌雅氏"德妃娘娘"。
这个称呼,注定了一切,乌雅氏只能在重大节日时,远远地看上胤禛一眼,她看着自己的亲生儿子向另一个女人行礼,心里是什么滋味?
史书没有记载,但从后来的种种表现看,那种滋味并不好受。
1680年,乌雅氏又生下皇六子允祚,孩子夭折了,1683年,她生下九女温宪公主,这个女儿被康熙极度宠爱,每月的伙食比其他公主多一只鸡、半只鹅。
康熙甚至破例让她嫁给汉臣,而不是远嫁蒙古。
但好景不长,1702年,温宪公主突然暴死,年仅20岁, 康熙悲痛欲绝,整个下午没有吃饭,乌雅氏失去了最疼爱的女儿。
而此时,胤禛已经24岁,早已把佟佳氏当成真正的母亲。
1688年正月,乌雅氏40岁生日前夕,她生下了皇十四子胤禵,这一次,她决定不再让步。
——《贰》——
偏爱的天平
胤禵的到来,改变了一切,乌雅氏把所有的母爱都给了这个小儿子, 她亲自抚养,亲自教导,胤禵聪明伶俐,深得康熙喜爱。
父皇出巡时,总是带着他。
胤禵学会了骑射,擅长军事,成了康熙眼中的将才,而胤禛呢?他在佟佳氏的抚养下长大,性格内敛,做事谨慎。
在康熙面前,他总是小心翼翼,生怕说错一句话。
两个儿子,一个在身边,一个在别处,乌雅氏的天平,彻底倾斜了,1709年,胤禛被封为雍亲王,按理说,这是天大的喜事。
但乌雅氏的反应很冷淡,在她心里,胤禛已经不是她的儿子了。
同年,胤禵被封为固山贝子,乌雅氏高兴得不得了,她觉得胤禵才是她真正的儿子,才是她的希望,1718年,西北战事吃紧。
康熙需要一个能征善战的将军。
他选中了胤禵,任命他为抚远大将军,进驻青海,这是何等的信任!要知道,康熙对其他将领说过,要像对待自己一样恭敬胤禵。
乌雅氏更加确信,康熙是要把皇位传给胤禵的。
毕竟,掌握军权的皇子,往往就是下一任皇帝,但她没想到,历史会跟她开一个巨大的玩笑,九子夺嫡的较量中,胤禵站错了队。
他支持八阿哥胤禩,和自己的亲哥哥胤禛成了对手。
兄弟俩的关系,彻底决裂,1722年11月13日,康熙驾崩,胤禵远在甘州,根本来不及赶回京城, 而胤禛,就在畅春园,第一时间接到了传位诏书。
乌雅氏的希望,破灭了。
——《叁》——
一个母亲的反抗
雍正登基的消息传来,整个紫禁城都在忙着准备登基大典,只有乌雅氏,脸色铁青,她的第一个反应是:"我要死。"
按照《永宪录》的记载,乌雅氏对雍正说:"我原欲随先帝同去。"
她要殉葬,要跟着康熙一起死,这不是悲伤,这是抗议,雍正慌了,他跪在母亲面前,哭着说:"太后圣母若随皇父同去,我亦随太后圣母同去。"
乌雅氏这才勉强打消了殉葬的念头, 但她的反抗,才刚刚开始。
登基大典的前一天夜里,礼部送来了皇太后朝贺的仪注,按照祖制,新皇帝要先给皇太后行礼,然后才能接受群臣朝贺。
乌雅氏看了仪注,冷冷地说:"不接受。"
礼部官员傻眼了,没有皇太后的朝贺,登基大典就无法举行, 这等于是要搅黄雍正的皇位,王大臣们急了,连夜写奏折劝说。
他们把康熙当年登基的例子都搬出来了,说这是祖制,不能改。
乌雅氏的回答更冷:"梦中也不思到我儿子会当皇帝,既然是梦,那就让梦醒吧。"雍正亲自来劝,他跪在母亲面前,一遍遍地磕头。
乌雅氏看着这个跪在地上的皇帝,心里想的却是:你不是我真正的儿子。
最终,乌雅氏勉强松口:"今晚于梓宫前谢恩后,再行还宫。" 意思是,我可以参加,但只是在康熙的棺材前谢恩,不是承认你这个皇帝。
登基大典总算顺利举行了, 但乌雅氏的反抗没有结束。
几天后,雍正准备给母亲上徽号"仁寿皇太后",并安排她从永和宫搬到专门的宁寿宫,乌雅氏又拒绝了。
她的理由是:"先帝梓宫尚未入葬山陵,尊崇典礼,我心不安。"
但所有人都知道,清朝从来没有先帝未葬、皇太后不能上徽号的规矩,这是另一种形式的抗议, 乌雅氏在用自己的方式告诉所有人:我不承认这个皇帝的合法性。
而真正让她绝望的,是雍正对胤禵的处理。
胤禵从青海赶回京城,雍正不让他见母亲, 不仅如此,还削夺了他的兵权,把他软禁在景陵,名义上是守陵,实际上是囚禁。
乌雅氏想见小儿子,雍正不允许。
她想保护胤禵,但作为皇太后,她什么都做不了,这个时候,她才真正明白,什么叫做绝望。
——《肆》——
一个谜团般的死亡
1723年5月22日下午,紫禁城永和宫,63岁的乌雅氏突然发病,宫女们慌忙请太医,但病情来得太急,太猛,从发病到死亡,只有几个小时。
雍正赶到永和宫时,母亲已经咽气了。
史书记载,他"擗踊号恸,抢地呼天,哭无停声,水浆不御", 看起来,是真的悲伤,但奇怪的是,乌雅氏死后三天,雍正才让胤禵来见最后一面。
为什么要拖三天?是在处理什么东西,还是在安排什么说辞?
乌雅氏到底是怎么死的?《雍正朝起居注》里,雍正的解释是:"皇太后抚时增感与日俱深,疾虽未形,积哀实久,忽焉违豫,遽尔宾天。"
意思是积郁成疾,突然病发。
但七年后,雍正在《大义觉迷录》里改口了:"母后素有痰疾,又因皇考大事,悲恸不释于怀。" 变成了老毛病复发。
前后两个说法,明显矛盾。
这让人不得不怀疑,乌雅氏的死因另有隐情,史学家们经过研究,得出一个可怕的结论:乌雅氏很可能是自杀的,吞金自杀。
为什么这么说?首先,发病太突然。
从健康到死亡只有几个小时,不符合自然死亡的规律, 其次,乌雅氏一直想死,从康熙死后就表达过殉葬的想法。
最后,雍正对胤禵的处理让她彻底绝望。
她看着小儿子被囚禁,看着雍正一步步清理政敌,她知道胤禵的下场不会好, 作为母亲,她什么都保护不了,与其眼睁睁看着小儿子被害,不如一死了之。
更重要的是,乌雅氏的死,本身就是对雍正继位合法性的质疑。
乌雅氏死后,胤禵的处境更加艰难,雍正先是革去他的王爵,后来干脆把他关进景山寿皇殿,直到雍正死后,乾隆登基,胤禵才重获自由。
那时候,胤禵已经67岁了,整整被囚禁了13年,母子恩怨,就这样延续了一代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