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次意蕴丰富的探寻与思考,因为中国人的文化史与丰富传奇,从礼俗社会到法理社会的传承,无论是崇高伟大的,还是颠倒、混乱,抑或是龌龊不堪的,一旦归于平静,最终进入黄土,大体上都逃脱不了在后人的心灵空间留下一些美好的东西,故历史上的好事者就改口碑而用石头铭刻:“你是谁、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这其中既有过往历史缭绕的烟云,也深藏着人类文明的天性。中国文化结构不间断地转型与变迁,虽然极具中国特色,但历史复杂性中缠绕、纠结了太多就连笔墨都无法论述清楚的纷繁故事!
“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千古以来写孤独形象写得最好的就算陶渊明这两句。他说,宇宙之中有各种族类,树长在山上,鱼游在水中,都有一个托身之所,可只有那一朵孤独的云,真正是无依无靠的,上不在天,下不在地,没有一个维系的所在。接下来“暖暖空中灭,何时见馀晖”,“暖暖”就是那种云雾飘渺的样子,那薄薄的一层云在天上飘,过一会儿就从空中消失了,什么时候再看见它?这都成未知数了,其实人生就如同一朵漂浮在现实世界上的云,散了、消失了也就不复存在了。所有的追思、记忆、包括碑铭都是留给后人去敬仰、去顶礼膜拜的。我这一生读书很杂,年轻时找不到好书可读,因此抓到什么书都读,满脑子的“封、资、修”,其中当然也不缺马、列、毛的经典论述。
我在读王萌先生的这部新著时,一开始真的仅仅只是带着一种猎奇的心态。虽然这一生各类考古报告、文物建筑保护的现状研究资料、遗址中的遗迹保护处理问题等,对于他所讲述这类故事我不仅接触不多,甚至基本在我自身的信息库里完成是空白。
《访碑卮言》缘于一种对故人敬畏与感激之情、对过往历史充满好奇、充满追问、充满能量的挖掘、充满诸多管中窥豹的希望,让他在人生仕途完美收官的晚年,凝聚了几位在保护与研究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阆中极具思想、胆识、又敢于担当的志愿者,组成了一个曾被人质疑、被人嘲笑、被人不屑一顾的团队,历时9年行走在1876.27平方公里的探索之旅中,克服了无数想到和想不到的困难。其中最令人伤感的就是遭遇疫情蔓延的尴尬,他们几位在工作和家庭中都是顶梁柱,但还是挤出一切时间,利用本职工作之余,为了这个追梦的旅程放弃了太多与家人团聚的时光与美好的生活享乐,无怨无悔地投入到对历史的追问之中。在与这些早已经被岁月打磨得面貌全非,甚至连蛛丝马迹都难找全的残碑断碣上寻找属于历史的记忆,捶拓下残缺、模糊、且不乏扑朔迷离的文字。而正是这些图文的组合语境,把一段又一段消失的记忆重新展现出生命鲜活的痕迹,对历史岁月而言这些碑拓仅仅撷取了极小部分切片,虽说挂一漏万,也让我们今天的后人可借以管中窥豹。这是一份值得高度称赞的大善事、大实事,更是对阆中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厚重的文化底蕴作了一次全新视角的探索,这个工作本身就是功德无量的。虽说古城阆中文献史载肌理丰厚,古迹遗存遍布城乡,但历史上兵燹战乱和自然湮灭等又致众多文史信息大部丧失殆尽。作为领队的他能在花甲之年,披着晚霞的余晖,把这一旅程安排得有滋有味,足见他的思维境界是何等的充实与澎湃!这项工作本身就十分择人,绝非浪得虚名者能够胜任,除了组织能力,还要具备宽阔的视野、缜密的思维、严谨的格局、项目同筹的宏观调控、后勤保障的协调沟通,特别是野外探寻最初的规划、以及文字训诂、地理位置的演变、文献野史的纠正、捶拓技艺是否娴熟精湛等诸多方面具体而细致入微的事项。能够具备这一功底扎实的文化学者,在阆中古城,你还真的找不出能够超越王萌兄弟的,我与他交往的岁月中,对此君的学术及人格之美是心知肚明的。生于斯,长于斯的他太熟悉自己脚下的这方土地了,要说此君“聪明”过人对他而言有恭维之嫌疑,但他一生勤奋好学、一生心地坦荡,加上长期浸润在本土历史文化中不断地探索与思考,并且成果甚丰,就可想而知了。这种义举并非什么人都能胜任的,他不仅仅是胜任,而且亲自领衔参与全方位金石田野调查研究。
这部30万字不到的新著,王萌先生用284个鲜活的章节记录下探寻中的惊喜与快乐,虽然时间下限截至清末,而这些章节中许多人文轶事或拾遗补阙,或补偏救弊,其成效显而易见,这些古迹遗存中的每一个故事,都鲜活地展示出阆中古城先民们过往的经历与浸润,这其中除了浓厚的人文情怀,更多的是真实、客观地反映出我们这个民族文化传承中美的节奏、美的韵律、美的力度、美的个性。虽然它们历经了无数个春秋却依然被深藏在历史皱褶之中,而人文真实的沉雄厚重,互相衬托,参差错落,虚实相间,朴秀相映,顿时构成一幅气韵生动,光彩烨然的已逝世俗华章,这独特而奇异的东方传世招魂碑碣,怎能不令你心驰神迷!
我细读其中的许多记述碑文字体下笔,气酣墨足,开张奇宕,许多字并非专擅一体,而是博采众长,融而化之,颇有苏轼所说的“咸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的意趣。许多字体铁划银钩,瘦劲有力,俊秀劲丽,稳重熨贴,刚正端庄。这才是生命追寻特有的魅力所在,灵魂与肉体既然找到了栖身之地,其它欲有何求?就算当初你是“天降大任于斯”的天之骄子又能如何?生命对谁都是公平的,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轨迹,无论是生活选择了你,还是你选择了生活,都有一方属于自己的乐土与欢愉。这就我们之所以坚持活下去的缘由,时光如水般从身边流逝,而我们终于在这不再陌生的城市找到自己所求和一个栖居之地,已经足也!
不久前,我在与世颜兄弟驾车神游途中再次路过阆中古城,蒙德宇兄弟厚爱,小聚时特意提起此事,代王萌兄弟感恩市委、市政府在工作中对他们从道义上的积极支持,并重点介绍了此项工作对地方文献史学研究和文旅深度结合具有举足轻重的特殊意义,而拼搏抢救这项文化工程的金石田野调查考证志愿者五人团队,平均年龄已近花甲之年了,9年中他们爬山越岭,栉风沐雨,摇着木铎采集散落在山野之间的碑碣,这是何等的精神而令人感动!纵观近四千余幅的墨拓图符,勾勒出武功文治的民间史传生生不息,物的易代,碑上锤錾,考之有据,证之有理,这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未来的赋予和厚望。
王萌兄弟在我所熟悉的阆中文化界人士中,是位特别优秀的史学达人,他的禀赋、他的许多言简意赅,不敢说高屋建瓴,而思维清晰、说理透彻,但有时似也显得一览无余,少味中味,味外有味。这是不能苛求于他的,因为不同的文体以及同一文体的不同类别分别承担着不同的使命。他的著述我读得不算少,许多文字重理、更重情,理使人明悟,情令人歌哭,而理与情的结合,使人于歌哭之后精神有所提升,灵魂不再虚浮,最终归附于理。这种结合,既是古典的,更是现代的,可以帮助世人以精神的高智慧、高品位延长转瞬即逝的有限生涯,情之高处是理的世界。感谢吉林文史出版社今年推出这部在崇山峻岭、在荒野墓茔、在寺观庙宇、在悬崖河谷中艰辛付出时最值得记录的真实瞬间。《访碑卮言》是一本用脚步丈量历史的金石寻踪手记。九载寒暑,一群衣衫浸湿晨露与汗水的田野调查者,在系统辑录本地寺庙、祠堂、墓茔、摩崖等古迹题刻的过程中,既有碑刻背后人文逸事的发现,亦不乏严谨的学术史料钩沉。书中近九十则卮言,在时光裂隙中打捞出在地文化的断简残章,不仅是荒野寻踪的鲜活档案,更是探颐索隐的认真考据;而每帧纪实图片都是文化自觉的精彩定格。作为《阆中金石拓片汇编》的“副产品”,该书旨在以碑补史,终究让沉默的金石开口讲述被尘封的往事,让这些非语言形态的文本成为打通时光隧道的密钥。值得庆幸,值得祝贺,吾辈有幸先睹为快,借此机缘,略谈几句《访碑卮言》读后的“卮言,以求教于作者与读者诸君共勉。
(文/丹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