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开始,除了收心学习、调整作息,还有一件同样重要的事——开学心理筛查。作为长期深耕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我想与家长们聊聊:为什么要做、到底查什么、我们和家长各自该怎么配合,才能帮孩子稳稳落地新学年。
一、为什么说开学心理筛查,是孩子的“心灵安全网”?
初中是心理发展的关键转折期:学业压力上升、青春期情绪波动、人际关系重建,假期到校园的“断层”也容易带来适应困扰。多项国内研究显示,约有三成左右学生在焦虑、抑郁、适应等维度出现不同程度的困扰(不同地区、量表会有差异)。其中,高中生检出率(约37.5%)高于初中生(约25.8%),但初中在“小升初—初一—初二”的过渡阶段,心理状态会出现一次明显波动,需要及早关注。
学校的筛查,就像“心灵体检”,帮助我们更早识别三类潜在风险:
适应类:作息紊乱、开学抵触、新班级的人际张力等
情绪类:对学业的过度担忧、因家庭矛盾引发的低落情绪等
行为类:显著走神、学习效率下降、沉默回避,甚至自伤想法等
有过这样的真实案例:一位初二同学假期长时间沉迷手机,开学后出现入睡困难、上课走神、对学习明显回避。通过筛查与沟通,我们及时发现“开学焦虑”和睡眠问题,学校和家长协同调整作息与任务难度,孩子两周内明显改善。早发现、早支持,就是为孩子织密“心灵安全网”。
二、筛查到底查什么?放心,这不是“给孩子贴标签”
开学心理筛查遵循全员覆盖、科学温和、保护隐私的原则,主要包括三部分:
标准化量表:用数据读懂情绪信号
采用适合初中生的量表(如MHT中学生心理健康综合测量、PHQ-9抑郁筛查、GAD-7/2焦虑筛查等),问题都很生活化,例如“过去两周,是否常感到心情低落/难以放松?”
某些维度得分较高时,提示“需要关注”,并不等于“被诊断”。它帮助我们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了解与支持。
教师动态观察:抓住“细节中的晴雨表”
开学前两周,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会重点留意:是否突然孤立自己、不愿融入;是否频繁走神发呆、作业质量大幅下降;是否反复以身体不适请假但检查无明显原因等。
这些线索会与量表结果交叉核对,避免“只看分数不看孩子”。
个别访谈:给孩子一个“好好讲讲”的机会
对提示需要关注的孩子,心理老师会用温和的谈话方式了解真实处境,从“你对新学期最期待什么”这样的轻松问题开始。
经验显示,绝大多数被关注的孩子,背后都有清晰、可被解决的困扰(如目标太高、亲子沟通不畅、时间管理欠缺等)。
它不是什么
不是给孩子“贴标签”
不是“心理有问题才做”的检查
不是“结果一锤定音”,而是用于早识别、早支持的教育性工具
三、学校怎么做?流程和预警分级一目了然
时间安排:开学后第2—3周进行,约8—10分钟完成
知情同意:说明自愿参与、保密原则与用途
数据使用:以年级/班级群体统计呈现,不对个体贴标签;如出现高风险条目,仅用于联系与支持
预警分级与处置
绿色:日常支持(普及心理健康课程、压力管理、求助途径)
黄色:中度困扰(如睡眠持续较差、焦虑/抑郁中度)→ 1对1会谈/团体辅导,1—2周随访
红色:高风险(如出现自伤/不想活的念头、严重欺凌、极度失眠伴功能受损等)→ 当日安全评估与家校协作,必要时转介专业机构
四、家长如何更好地配合?这4件事最关键
先和孩子“聊筛查”,用平常心的语言
推荐话术:“学校会做一个心理小调查,像给心情做个体检,帮助老师更好地支持大家。不用有压力,按真实感受填写就好。”
避免:“是不是你心理有问题才查?”这样的表述会引发防御与隐瞒。
若被提示“需要关注”,先冷静,再同频
对孩子说:“最近有什么事让你不舒服吗?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而不是“你怎么又让老师操心?”
记住:这不是“定罪”,而是我们一起帮孩子的起点。
从“小事”支持开学适应
共同制定“可坚持的作息”,保留每天30分钟兴趣时光
每天10分钟“无评判聊天”,不只问作业,问问班里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
允许“慢慢来”:把“要加油”换成“我们一起把不懂的梳理清楚,每天进步一点就好”
做孩子的“第一心理支持”
认真倾听、少打断;不急于给建议,先共情:“听起来你真的很烦心,我们一起来想办法。”
家庭中情绪能被看见和表达,往往就是最好的保护因素
五、家长常见疑问(FAQ)
Q1:会给孩子贴标签吗?
A:不会。筛查用于早识别与支持,学校仅做群体统计呈现;个体信息严格保密,只有在需要帮助时才会由指定老师联系。
Q2:会泄露隐私吗?
A:不会。数据仅用于校内教育与支持工作,按规定加密存储。未成年人在高风险情形下,学校会与家长沟通,共同保障安全。
Q3:为什么量表里会问到“自伤/不想活”之类的题?
A:这是国际通行的安全性筛查题,目的是更早识别风险、提供保护,而不是暗示或诱发。
Q4:孩子不想填,怎么办?
A:尊重感受,解释目的与保密原则;若确实抗拒,老师会通过观察与日常沟通持续关注,不会勉强。
Q5:结果偏高是不是一定要去医院?
A:不是。筛查并非诊断。一般会先进行校内评估与支持;若持续困扰或影响功能,才建议专业机构进一步评估。
六、家长可关注的“早期信号”(开学后1个月内)
睡眠:入睡困难、频繁早醒、噩梦增多
情绪:持续低落/易怒、兴趣下降、明显紧张
学习:专注困难、拖延显著、成绩或作业质量断崖式下滑
人际:明显回避同学、社交退缩、被孤立或被欺负迹象
身体:反复头痛/胃痛/乏力且查不出明确原因
安全:谈及“无望”“消失更好”等极端念头或自伤行为痕迹
出现上述信号,请尽快与班主任或心理老师沟通;若涉及人身风险,请优先保障安全并立即求助。
七、求助与转介渠道
校内:班主任/年级组/学校心理辅导室(工作时间内可预约面谈)
社会资源:
12355 青少年服务台(政策与心理支持咨询)
当地卫健委公布的心理援助热线(24小时)
紧急情况请拨打 120/110
开学心理筛查不是为了“找出有问题的孩子”,而是为了让每个孩子在新学期都被看见、被理解、被支持。我们——学校与家长,将是孩子穿越挑战时最稳固的后盾。若您在亲子沟通、情绪陪伴、压力缓解等方面有困惑,欢迎联系学校心理辅导室,我们会与您并肩同行,陪孩子自信出发,平稳成长。
篇幅有限,如需完整指南请按下方获取
本文分享
如果您喜欢内容,请按照以下方式获取。
方法1:转发本篇文章到2个200人以上的微信心理教研群+附上走心推荐语,把两个截图发到后台,时间截止至2025年9月3日晚10点。(仅限发送微信群的第一人,第二个无效,24小时内会回复,勿催)
方法2:获得相关资料,自愿赞赏本公众号10元,系统自动发送链接(长期有效)备注:此版本版权共有,可二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