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加速撤离!97岁李嘉诚赌上2909亿身价急流勇退,只为儿子铺路?
97岁的李嘉诚,正加速撤离。
近期,李嘉诚的商业版图在港口与房地产领域动作不断。先是打包43个港口,后又抛售大湾区400余套房源……针对此次“清仓式”战略举措,其长子李泽钜曾回应表示:“做生意有进有出,此乃正常现象。”
然而,对于上述种种情况,外界普遍持有这样的观点:“这些撤离动作,或许不单单是基于商业层面的判断,也可能是在为继承人顺利接班进行铺垫。”那么,这其中究竟是怎样的缘由呢?
近日,针对此前“出售香港老宅”的谣言,李泽钜再次出面予以澄清。在媒体面前,他鬓角斑白、神情疲惫,与97岁仍精神矍铄的李嘉诚形成了鲜明对比。
暂且不论这一出售传闻的真假,李氏再次大规模甩卖资产已然成为大众的普遍认知。长实集团2024年年报中的一组数据,揭示了其资本版图发生的巨大变化:中国内地业务收入占比缩减至5%,香港地区仅占7%,而欧洲市场则贡献了50%的收入。
众所周知,李嘉诚的商业帝国始于“塑料花”生意。回溯上世纪50年代,李嘉诚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从塑料花制造业起步,完成了最初的资本积累。此后,在1967年香港楼市暴跌之际,他大胆抄底,这一举措直接让他跻身顶级富豪的行列。从香港到伦敦,从上海到新加坡,当其他人纷纷抛售资产时,他趁着市场触底的行情,在全球范围内大量购置土地和物业。这些资产在后来的经济复苏过程中价值大幅攀升,成为了他坚实的资本支撑。
李嘉诚多次强调:“创业需要的是勇气和眼光。”进入21世纪,他的全球布局愈发清晰明确。通过一系列收购行动,他将业务拓展至港口、零售、电信、医药等多个领域。
在生科领域,他曾先后向加州大学捐赠超过3.5亿资金,用于研究对抗“死神”相关事宜,还注资2亿成立了和黄医药与长江生命科技,双管齐下共同推进相关发展。显然,随着全球普遍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此类科技成果在未来有着值得期待的前景。而李氏早早在这一领域进行布局,无疑又为自身增添了一条稳妥的资产“护城河”。
然而,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如今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李嘉诚的投资战略也承受着巨大压力。更重要的是,如何将这座万亿商业帝国顺利传承,成了97岁的李嘉诚最大的心病。
作为内定的管理人,李泽钜一向以"小超人"著称,但这位"储君"今年意外落选香港特首顾问团,引发外界对其能力的质疑。
与兄长的稳健保守相比,次子李泽楷先生似乎更具“叛逆富二代”的特质。年届58岁的他,至今坚持不步入婚姻殿堂,他的三个孩子皆由女星梁洛施女士在未婚状态下生育。尽管李泽楷先生在电讯与保险行业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他对家族主营事业的兴趣却颇为淡薄。甚至有香港媒体以略带诙谐的口吻评论道:“李嘉诚先生的万亿商业帝国,最终或许要由三位尚无正式名分的孙辈来继承。”
不得不说,李嘉诚先生颇具前瞻性眼光,早有未雨绸缪之举。早在2012年,他便将市值高达万亿的长和系交予李泽钜先生掌管。与此同时,他本人毅然投身新市场,在大量处置国内资产的同时,持续收购欧洲电网电信、北美新能源等海外基础设施领域的资产。
这些资产具备持续且稳定的现金流供给能力,受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相对较小。其采用的多元化投资策略,也就是所谓“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方式,表面上是一种精心的商业布局,实际上也是为了减轻其子辈在经营管理上的难度。即便某一特定区域的市场出现严重衰退甚至崩溃,家族的核心资产与根基也能保持相对稳固。
然而,无论资产怎样进行调配与转移,有一个事实始终无法被忽视:李嘉诚先生的成功,既得益于香港蓬勃发展时期的时代机遇,也离不开其个人卓越非凡的胆识与谋略。如今,已97岁高龄的他依旧活跃在商业前沿。在此情形下,人们所窥见的,不仅仅是一个家族面临的困境,更隐隐预示着一个商业时代正逐渐走向终结。
即便坐拥2909亿港元之巨的身家,也难以换来“儿孙自有儿孙福”这般豁达心境下的那份安心。这场围绕财富传承所展开的终极博弈,或许已然成为李嘉诚先生人生历程中,最为艰难的一场硬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