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前言
曾荫权这个名字,在香港的故事里曾是能臣的代名词,后来却成了晚节不保的典型,他以前是挤警察宿舍的穷小子,一步步爬到香港特首的位置,可刚卸任就因公职人员行为失当,被判了二十个月牢。
从荷里活宿舍走出的政务官
曾荫权出生时,家里算上父母一共八口人,全靠当警察的父亲那点工资过活,只能挤在香港荷里活警察宿舍的小房子里,作为家里的老大,他从小就得帮着贴补家用,放学要去打零工,周末也不得闲,那些苦日子成了他早年最深刻的记忆。
二十二岁那年,他从香港华仁书院预科毕业,本来已经拿到了香港大学建筑系的录取通知,可看着家里拮据的境况,还是咬咬牙放弃了升学,去辉瑞药厂当起了西药推销员,跑街串巷卖药的日子里,他见了不少人情世故,也练出了能扛事的性子。
直到二十三岁时,曾荫权抓住了改变命运的机会,加入港英政府,一开始他做的是财政、贸易相关的基础工作,活儿杂但他肯钻,二十七岁考上政务官后,更是踩上了晋升的阶梯。
三十岁调去财政科,三十三岁被借到马尼拉的亚洲开发银行,研究菲律宾和孟加拉的供水、铁路项目,这段海外经历让他眼界宽了不少,三十七岁又去美国哈佛大学读了公共行政硕士,捧着文凭回到香港时,他的履历已经比同期很多人亮眼得多。
之后的十几年,他在政府里一路往上走,最后在五十一岁当上了香港首位华人财政司,这一路走下来,他靠的不只是运气,还有早年练出的务实劲儿。
当选特首
在他五十三岁那年,香港回归,曾荫权成了特区政府首任财政司司长,这个位置在当时并不好坐,第二年就遇上了亚洲金融风暴,国际炒家索罗斯带着资本做空香港股市和汇市,恒生指数一路暴跌,银行挤兑的传言四起,整个金融市场眼看就要垮掉。
关键时刻,曾荫权拍板决定动用政府资金入市干预,这个决策在当时争议极大,有人说政府不该插手市场,也有人担心一旦失败,香港的外汇储备会亏空,但他认准了保香港金融稳定这条线,带着团队跟炒家硬拼了几个月。
最后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总算把局面稳住了,恒生指数慢慢回升,金融秩序也恢复了正常,经此一役,他成了不少香港人眼里的英雄,提起曾司长,大家都会说一句有魄力。
之后他的官路更顺了,在六十一岁时,他以政务司司长身份暂代特首,同年六月补选顺利当选,六十五岁又连任,一直做到七十一岁卸任,前后管了香港七年,是回归后任期比较长的特首之一。
任期里藏着的隐患
其实在特首任期里,曾荫权的光环已经开始出现裂痕,六十四岁那年全球金融海啸来袭,香港经济受冲击不小,房价一路涨,普通市民买不起房的抱怨越来越多,加上他推行的副局长委任制度引发争议,有人质疑他任人唯亲,这些事让他的支持率慢慢往下掉。
但真正让他栽跟头的,是那些没摆上台面的私人往来,比如他跟商界走得很近,经常出席富豪们的饭局,有时还会坐富商的私人飞机去外地游玩,坐豪华游艇出海,一开始大家没太在意,觉得官员跟商人打交道难免,可后来爆出的事,彻底戳破了这种正常往来的假象。
六十六岁左右,他开始跟雄涛广播的老板黄楚标谈租房的事,想退休后租深圳东海花园的顶层豪宅,巧的是,当时黄楚标的公司正在申请香港数码广播牌照,而这个牌照的审批,要经过特首主持的行政会议,按照规定,他得申报自己跟黄楚标的租房关系,可他没这么做,最后这个牌照还是批下来了。
这件事在三年后被媒体曝光后,立刻炸了锅,立法会直接启动弹劾程序,他成了香港历史上第一个被立法会弹劾的现任特首,紧接着,更多负面消息被挖出来。
比如他跟妻子去泰国、日本玩,坐的是富商张松桥的私人飞机,去澳门参加春茗,同桌的有刘銮雄这些富豪,还有人爆料说他跟赌厅、高利贷圈子的人有往来,这些事堆在一起,大家对他的印象从能臣变成了不清不楚,廉政公署也很快介入调查。
从定罪到撤销的四年波折
七十一岁那年十月,廉政公署正式起诉曾荫权,罪名是两项公职人员行为失当,案件先在东区裁判法院提堂,两年后转到高等法院开审,控罪又加了一项行政长官接受利益罪,一共三项指控。
庭审时,控辩双方吵得很激烈,控方说,他明知道跟黄楚标有租房利益关系,还不在行政会议上申报,这就是故意违反公职操守,而且接受富商的私人飞机、游艇款待,就算他说自己付了商务舱的钱,也改变不了利用身份占便宜的事实。
辩方则辩解,他不是故意漏报,只是判断失误,觉得租房是私人生活的事,跟牌照审批没关系,算不上行为失当。
七十三岁那年,法院的判决下来了,行政长官接受利益罪不成立,但公职人员行为失当罪成立,法官说,作为特首,他本该对利益冲突更敏感,漏报的行为已经损害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量刑起点定在三十个月,考虑到他以前对社会有贡献,减刑十个月,最终判了二十个月监禁。
这个结果出来后,曾荫权不服,提起上诉,后来上诉庭驳回了他的定罪上诉,但把刑期减到了十二个月,诉讼费也从五百万港元降到一百万。
七十五岁那年,他刑满出狱,没闲着,又向终审法院提了终极上诉,同年六月,终审法院的五位法官一致裁定他上诉成功,撤销了之前的定罪和刑期,还说不用重审,这场拉锯战,才算彻底结束。
结语
曾荫权靠自己的努力从底层爬上来,在香港最需要的时候扛过责任,本该留下功成身退的名声,却因为对权力边界的模糊认知,把后半辈子的声誉都搭了进去。
如今再提起曾荫权,很少有人再提金融英雄的头衔,更多是一声叹息,所以不管是谁,不管曾经做过多少好事,只要碰了廉洁的红线,就很难全身而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