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场景:正在商场里逛街,手机电量突然见底。找不到插座怎么办?掏出一台共享充电宝,一插一连,顿时安心无比。可你绝对想不到,这个在都市人眼里堪称“赛博续命丹”的小玩意,居然可能成了境外间谍的窃密利器。
7月30日,国家安全部罕见发布提醒,点名曝光了境外间谍机关利用共享充电宝窃取情报的最新手段。一时间,舆论哗然——原来手机插上去的那几分钟,可能就足以让你的通讯录、照片、社交账号甚至支付信息,被一股无形的黑手一扫而空。
事情的真相比想象中更可怕。共享充电宝从生产到投放,中间环节众多,监管难以做到面面俱到。境外间谍就钻了这个空子,在充电宝内部偷偷加装微型计算机芯片等恶意硬件。一旦手机接入,这些“毒充电宝”会在充电的同时建立起隐蔽的数据通道,迅速拷走你手机里的关键信息。
有调查显示,这些改造过的充电宝效率惊人。别说一个小时,哪怕只是短短几分钟,就足够把你的隐私资料打包传走。想想看,你可能只是在补电,可与此同时,微信聊天记录、相册照片、银行卡信息,已经被偷偷转移到了境外服务器。
更狡猾的是,间谍们还特别懂心理学。他们知道人们在“电量告急”的时候最焦虑、警惕性最低,于是设计出各种诱导性提示:比如“是否信任此设备”“是否允许USB调试”。不少人一着急,没想太多,手指一滑点了“允许”。这一点,就等于亲手把手机系统的大门打开,让攻击者畅行无阻。
一旦他们绕过安全限制,后果就不是简单的照片外泄,而是整个手机被远程操控。摄像头、麦克风随时开启,你的生活可能从此被实时监听。更可怕的是,有些“毒充电宝”预先植入了木马或后门程序,就算你已经拔掉充电线,恶意代码依旧潜伏在后台,源源不断把数据往外传。此时,你的手机很可能已经变成一个24小时在线的“监控器”。想象一下,这种共享充电宝如果被定点投放到敏感场所,会发生什么吧!
境外间谍的野心,并不止于此。更大的图谋,是对海量用户后台数据的深度挖掘。通过非法获取共享充电宝的运营数据,再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他们能绘制出完整的个人行为轨迹,甚至精准到群体的出行规律与聚集模式。换句话说,从数据到情报,他们能够把普通人的行踪乃至某些敏感群体的动态掌握得清清楚楚。这已经不只是隐私泄露,而是赤裸裸的国家安全风险。
这并非危言耸听。国家安全机关指出,公共WiFi、智能音箱、摄像头等日常设备,同样可能被境外黑客利用。现实中已经出现过用户连接伪造WiFi后,被盗刷上万元信用卡的案例,也有国外品牌的智能音箱被发现暗中录音,把用户的日常对话直接上传到境外服务器。一旦谈话涉及敏感内容,那将意味着机密的持续流出。
更震撼的例子还来自国外。今年8月,俄罗斯公开通报一起重大间谍案:国家杜马议员加吉耶夫被控为美国从事间谍活动,数年间持续出卖战略机密,涉案金额高达4500万美元。情报内容涉及俄乌战场上的电子战系统参数、国家能源战略、乃至高超音速武器研发计划。这个案子表明,间谍活动早已超越个人隐私,直指国家命脉。
问题来了,我们普通人能怎么办?难道从此不敢用共享充电宝,不敢连WiFi,不敢买智能家电?当然不是。关键在于提高防范意识,养成科学的使用习惯。
首先,选择设备一定要擦亮眼睛。优先使用信誉良好的品牌与官方投放的共享充电宝,坚决拒绝来路不明、外观有拆卸痕迹或接口异常的设备。
其次,在操作过程中不要被诱导。一旦弹出“是否信任此设备”等提示,务必要冷静,果断点“拒绝”。切记,充电宝只是供电工具,不需要你的手机权限。
再次,警惕异常信号。如果手机在使用后突然发热严重、耗电加快、运行卡顿,甚至频繁弹出广告,这可能是木马在后台运行的征兆。此时要立刻停止使用,利用可靠的安全软件进行查杀,必要时恢复出厂设置。
更重要的是,不要把涉密或敏感信息存放在联网终端,更不能将涉密终端接入共享充电宝或公共网络。对于支付、社交等关键账号,开启双重认证,出门尽量使用手机流量而不是公共WiFi。
这起事件提醒我们,信息时代的“窃密战”已悄然蔓延到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间谍活动不再只是影视剧中的桥段,而是触手可及的现实威胁。共享充电宝、智能音箱、公共WiFi,看似便利,却可能成为敌对势力攻破防线的切口。
央媒的提醒并不是为了制造恐慌,而是要让公众意识到:保护国家安全,其实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幸福生活。个人的隐私安全、社会的数据安全,最终都关乎国家的整体安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