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以前“风清气正”,改革开放后抱怨和批评多了很多,这也说明存在的问题更多了,社会风气变坏了。
我们都听过两句大白话,一句是“只知道吃”,另一句是“吃饱了撑的”。
“只知道吃”,说明社会整体处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的底层—生理和安全需求。所有人的精力都聚焦于生存问题。
“吃饱了撑的”,说明物质需求基本满足后,开始“爱管闲事”了,对应的是马斯洛需求层次追求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等更高层次需求。抱怨也不再是物质匮乏、票证短缺,而是生活的质量、社会的公平、权力的监督、精神的满足等。
这本身就是社会财富积累和文明程度提升的最直接证据。抱怨和批评的内容和数量,就像一个社会的体检指标。从只关心生存指标,到全面关注精神、道德、公平等“高级指标”,恰恰表明社会进步了,更加健康成熟了。
过去抱怨和批评少,除了大家更专注解决温饱,没有精力关注其它以外,还有信息渠道闭塞,舆论环境松紧的原因,普通人缺乏发声工具和平台,社会呈现出的是一种“被过滤后的平静”。
而现在的网络时代,任何一个角落的负面事件都会被迅速曝光、放大和讨论,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因此显得抱怨多了很多。
而最大的变化,是公民主体意识的觉醒,从“被动的居民”到“主动的公民”,这是最根本的进步。
过去人们更多将自己视为被管理的对象(居民),习惯于服从和接受,对公共事务缺乏参与意识和能力。
现在人们开始将自己视为社会的主人翁和共建者。抱怨,本质上是参与公共事务、要求权利、监督权力的一种形式。
抱怨多了,是公民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大规模觉醒的具体体现。它是一个社会走向成熟和现代的必经之路,虽然吵闹,却充满了活力。
说抱怨多了,证明社会进步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标准提高了,从“忍受瑕疵”提高到“精神洁癖”。
过去在普遍贫困的年代,人们对道德、公平、环境的容忍度较高,首要任务是解决温饱,其它问题可以妥协。
现在物质需求满足后,人们对社会的要求标准大幅提升。我们无法容忍过去习以为常的事情,这是一种发展起来以后的“精神洁癖”。
我们用来衡量社会的“尺子”变了,变得更精密、更苛刻。但这把“新尺子”本身,就是社会进步带来的产品。
因此,抱怨和批评多了,并不能证明社会风气变坏了,而是我们要求更高了,舆论环境也允许我们抱怨,我们的公民意识觉醒了,我们从“只知道吃”,进步到“吃饱了撑的”,爱管闲事了。
抱怨是发展的伴生现象。这些新的抱怨,都是经济发展、技术革命和生活水平提高后产生的“高级烦恼”,是“成长的烦恼”。
抱怨是无法避免的,追求“既要物质丰富,又要社会毫无问题”的“既要也要”是不现实的。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问题,进步就是在不断解决新老问题的循环中实现的。
抱怨也是改革的动力。民意的抱怨和不满,是推动制度完善、政策优化和社会改良的动力。一个没有抱怨的社会,才是真正一潭死水、停滞不前的社会。
我们看到一些发达国家整天抱怨批评更多,但是这不妨碍他们是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反之,一些安静的没有一点动静的国家,生活水平却很低。
所以,用抱怨和批评多了,来证明社会风气变坏了,这个结论并不成立。一个健康的社会,需要的不是回到“只知道吃”所以“不管闲事”的原始状态,而是如何引导“吃饱了撑的”人们,如何更好的去“管闲事”,将个人的精力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