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2025年6月10日,PD-1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获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正式批准,和仑伐替尼联合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用于治疗不可切除的非转移性肝细胞癌患者。此次获批基于LEAP-012研究所取得的突破性成果,其中中国患者入组比例高达43.3%。值得强调的是,这也是该适应症在全球范围内首次获批,为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
为促进最新临床研究成果向实践端高效转化,医学界肿瘤频道特别邀请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蔡建强教授,结合我国肝癌诊治现状与临床需求,解读LEAP-012研究的核心发现及其临床意义[1]。蔡建强教授将从循证证据出发,系统阐述帕博利珠单抗联合仑伐替尼和TACE方案在不可切除肝细胞癌(uHCC)治疗中的潜在价值,帮助临床医生全面理解这一新型联合策略的应用前景,并探讨其对优化我国肝癌综合管理模式的启示与实践指导意义。
从“不可切除”到“可切除”的转化:中晚期肝癌新的治疗希望
蔡建强教授指出,我国是肝癌大国,肝癌病例数占全球肝癌病例总数的40%以上,其中约70%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阶段,失去了根治性手术的机会[2]。长期以来,中晚期肝癌几乎被视为治疗“禁区”,可选择的有效手段极为有限。在这一背景下,转化治疗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其核心理念在于通过有效缩小肿瘤负荷、降低疾病分期等方式,将不可切除转化为可切除的状态,为患者创造手术切除的条件。临床实践表明,约40%~50%的患者在接受转化治疗后得以重新获得根治性手术机会[3],显著改善了长期生存。
尽管转化治疗在中晚期肝癌管理中展现出积极前景,但其推广和应用仍存在多重挑战。我国肝癌患者以乙型肝炎病毒相关病例为主,约80%的患者具有乙肝感染背景,并多伴随不同程度的肝硬化[3]。肝功能储备不足一方面是肿瘤发生发展的“温床”,另一方面也成为治疗过程中的限制因素。此外,转化治疗的总体成功率仍有限,部分患者未能实现理想的肿瘤降期,凸显出现阶段治疗模式在疗效优化和患者获益均衡方面尚显不足。
为进一步提升转化治疗的有效性与可行性,未来研究需重点关注两个方向。一是治疗策略的不断优化与创新,依托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的进展,从而实现更有效的系统与局部治疗的有机结合。二是患者人群的精准筛选,即找到适合转化治疗的目标人群,并在合适的时机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只有在“用对武器、打准目标”的前提下,转化治疗才能最大程度释放潜力,为更多中晚期肝癌患者创造治愈机会。
三联组合拳显威力:LEAP-012研究为uHCC治疗带来新突破
蔡建强教授表示,LEAP-012研究以帕博利珠单抗联合仑伐替尼和TACE的三联方案为核心,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突破性成果。研究结果显示,该三联方案在总人群中显著提升了客观缓解率(ORR),较对照组提高了21.5%(71.3% vs 49.8%);无进展生存期(PFS)延长至14.6个月,显示出明确的临床优势。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亚组人群中,疗效表现更加突出,中位PFS延长至16.6个月(HR=0.53),患者的复发和死亡风险降低47%。尽管总生存期(OS)数据尚未完全成熟,但已展现出积极趋势(HR=0.58),死亡风险降低达42%。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中中国患者比例高达43.3%,使其结果不仅在统计学上具有充分说服力,更为我国uHCC的治疗格局带来了新的转变契机和实践导向。
帕博利珠单抗作为免疫疗法的关键治疗药物,早已在肝癌治疗领域确立了安全性与疗效的优势,此次与仑伐替尼及TACE联合应用,形成了多机制协同的“组合拳”,进一步增强了抗肿瘤效应。从临床推广角度看,三联方案的意义在于兼顾近期和中长期获益:既可提高ORR,亦能延长PFS,并呈现出改善OS的趋势,为部分患者争取更多转化治疗甚至根治机会。帕博利珠单抗和仑伐替尼均为临床应用成熟、疗效与安全性已被充分验证的药物,而TACE作为规范化的局部治疗手段,其联合应用实现了系统治疗与局部治疗的优势互补,为uHCC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模式。然而,为有效推动该治疗方案的临床应用,仍需在疗效与安全性之间寻求最佳平衡,并进一步明确适宜的患者人群及治疗时机。随着随访数据的不断积累,这一三联方案有望成为不可切除uHCC患者转化治疗和长期管理的重要策略,为中晚期患者拓展更广阔的生存获益空间。
![]()
![]()
图1 中国亚组PFS和OS
三联治疗模式赋能MDT,推动uHCC治疗模式升级
蔡建强教授表示,在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理中,多学科诊疗(MDT)模式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核心在于通过多学科协作实现治疗策略的最优化。然而,由于我国不同地区在医疗水平、资源配置及学科协作能力方面存在差异,MDT的实际实施效果仍存在一定不均衡。在此背景下,LEAP-012研究所验证的“系统治疗联合局部治疗”理念,不仅为uHCC新治疗模式的落地提供了高质量循证依据,也为MDT决策提供了范式参考。其临床价值体现在通过多手段协同,实现疗效提升和患者预后改善。但目前该研究成果在部分地区的临床认知和应用尚不足,其潜在价值仍有待进一步释放。
要推动这一联合策略更广泛地惠及患者,关键在于加强MDT协作和理念传播。尽管指南、共识等均已对系统联合局部治疗予以推荐,但在部分欠发达地区,受经济条件、信息获取渠道及专业培训不足的影响,临床接受度仍有限。因此,除医学界持续推广和实践外,还需要借助媒体、学术平台等多方力量,进行更大范围的宣传与教育,使基层医生、患者及家属充分认识到三联治疗等新策略所能带来的真实获益,从而提升全社会对前沿治疗模式的认知和接受度。
我国肝癌具有显著的地域流行病学特征,发病率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更为集中,同时伴随乙型肝炎高感染率、肝硬化负担重及体检普及不足等现实挑战。在此背景下,推动先进治疗理念下沉至基层,并结合MDT机制加强跨学科合作,对于扩大患者受益范围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应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优化患者筛选标准与治疗时机选择,并基于LEAP-012等成功研究成果,逐步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诊疗路径,从而在更大范围内提升不可切除肝癌患者的整体治疗水平与长期生存率。
总结
基于LEAP-012研究的突破性成果,帕博利珠单抗联合仑伐替尼和TACE方案获NMPA正式批准用于不可切除的非转移性肝细胞癌患者。这一获批不仅是全球范围内首次确立了该适应症,同时亦显示出帕博利珠单抗在联合策略中发挥关键作用:显著提升ORR,延长PFS,并呈现出改善OS的趋势。尤其在中国患者亚组中,生存获益更为突出。作为免疫治疗的核心药物,帕博利珠单抗在与靶向及局部治疗的多机制协同中展现出强大的转化潜力和广阔应用前景,不仅为中晚期肝癌患者提供了全新的治疗选择,也为推动我国肝癌综合管理模式的优化升级注入了新的驱动力。
专家简介
![]()
蔡建强 教授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国家卫生健康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北京协和医学院长聘教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常务委员
国家肿瘤质控中心肝癌质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预防医学会肝胆胰防控分会
中国抗癌协会肉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促会肝脏肿瘤学分会主任委员
人民卫生出版社系列期刊《肝癌电子杂志》主编
参考文献:
[1] Kudo M, Ren Z, Guo Y, et al. 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sation combined with lenvatinib plus pembrolizumab versus dual placebo for unresectable, non-metastatic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LEAP-012): a multicentre,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hase 3 study[J]. The Lancet, 2025, 405(10474): 203-215.
[2] Zhang T Q, Geng Z J, Zuo M X, et al. Camrelizumab (a PD-1 inhibitor) plus apatinib (an VEGFR-2 inhibitor) and hepatic artery infusion chemotherapy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Barcelona Clinic Liver Cancer stage C (TRIPLET): a phase II study[J].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2023, 8(1): 413.
[3] 张宏斌, 杨振宇, 谭凯, 等. 不可切除肝癌转化治疗后手术的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构建[J/OL].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2025, 14(3): 387-394.
* 此文仅用于向医学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