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割机在金黄色青稞田里谱写着丰收的乐章。
■ 金融投资报记者 李里 文/图
站在海拔3500多米的甘孜县拖坝乡极目远眺,无边的青稞地宛如金色的海洋;北斗导航收割机正在田间高效穿梭,轰鸣声中,金灿灿的青稞穗被迅速收割、脱粒……这片曾经"靠天吃饭"的土地,正悄然发生一场提档升级的农业技术革命。
"我们今年的青稞总产量预计将突破27,805吨。"近日,四川省甘孜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负责人向金融投资报记者介绍,"这一切的背后,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扎实落地。"
成熟的青稞宛如一串串跳动的音符。
智慧农业扎根雪域:从"凭经验"到"靠数据"
以前,高寒地区的农业种植极大地依赖天气与经验;如今,无人机巡田、智能灌溉系统、手机APP远程监测等已成为甘孜县种植大户的"新农具"。一位农户告诉记者:"现在,浇水、施肥等农活全都看数据,精准得很!"
科技赋能之下,成效显著。全县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已达74%,200多台套智能农机参与秋收,每台日作业量相当于120个劳动力,损失率却控制在3%以下。康青7号、康青9号良种搭配精准播种技术,亩产从去年的212公斤提升至230公斤,真正实现了"科技种田"。
麦粒在阳光下蹦跳,机械吟唱着秋日的礼赞,每一粒青稞都裹着泥土的芳香。
产业链延伸:老手艺与新技术结合,让非遗走出高原
收下来的青稞去哪儿了?金融投资报记者走进格萨尔青稞文化园——一个集加工、展示与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化园区。生产线正将青稞制成饼干、饮料、糌粑等30多种商品。其中一款青稞巧克力饼干的青稞含量超过了60%,售价为78元/盒,仍广受消费者欢迎。
"我们以订单方式带动农户增收,青稞收购价从3元/公斤提高到6元/公斤,亩均增收超过600元。"园区负责人说,"截至目前,我们已带动5000多户农户共同增收。"
同样令人欣喜的是,传统美食"甘孜水淘糌粑"在保留石磨古法的基础上,融入七道现代工艺,如今售价为38元/包,依然供不应求。老手艺与新技术的结合,让非遗走出高原、走向市场。
这不仅是颗粒归仓的满足,更是大地对辛勤者最慷慨的馈赠。
农旅融合:"百里青稞画廊"正成为文旅新名片
沿着G317国道行驶,12万亩青稞田连绵不断,宛如一幅巨幅油画——这里是甘孜县重点打造的"百里青稞画廊"。来自成都的游客李女士感叹:"从来没想过高原上的农田也这么美,还能亲手体验做糌粑,这一趟超值!"
同时,总投入1.97亿元的龙甘产业园也在快速建设,预计2025年番茄与西瓜亩产将分别达到10,000斤和8000斤。园区以"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运营,目前已带动千余人就业,年增收超过650万元。
这片土地见证着春播夏耘的汗水,此刻正以沉甸甸的收获回报农户的辛劳。
绿色与发展并重:守好生态与耕地红线
在发展青稞种植的同时,甘孜县丝毫没有放松对生态的保护:严守耕地红线,治理撂荒地1300余亩,推进土壤普查,建设马铃薯良种基地3150亩,推广"庭院经济"……一套"组合拳"下来,既保障了粮食安全,也守住了绿水青山。
"我们将继续打造从种源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甘孜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让青稞真正成为群众的‘致富粮’。"
机械的铿锵、麦粒的窸窣、人们的笑语,都在诉说同一个故事:土地永不辜负耕耘的双手。
夕阳西下,机器的轰鸣声渐渐平息,农户脸上的笑意却越发清晰。在这片曾经艰苦的高原土地上,科技正悄然地改写着农业基因,一场关乎传承与创新的现代农业实践,正真实地生根、发芽、结穗。
——这是一片海拔3500米的热土,也是中国乡村振兴故事中,厚重而闪亮的一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