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9月的今天,距离一个关键节点仅剩2天——中国高超声速导弹技术再次成为全球焦点。这一武器系统被冠以“真理之矛”的称号,源于那句古老格言“真理在大炮的射程范围之内”。
01
从北极飞到南极不到3个半小时
周三就是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的日子,届时会举行盛大的阅兵式。据此前新闻发布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次参阅的武器装备都是从国产现役主战装备中遴选,首次亮相的新型装备占比很大,而以高超声速导弹为代表的高超声速武器绝对是重中之重。
高超声速是指物体的飞行速度超过5倍声速,也就是大于等于每小时6125公里,若以这个速度从北极飞到南极,只需要不到3个半小时。高超声速技术是航空航天领域的前沿方向,俄罗斯、美国等国家都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进行研究。
传统弹道导弹的飞行轨迹像抛物线篮球,高超音速导弹却像沾了水的乒乓球,能在临近空间(大气层边缘)连续蹦跶变轨。从发射到击中4000公里外目标,留给防御系统的反应时间不到12分钟,而最后俯冲阶段更是压缩到30秒内。
而全球现役的十款高超音速导弹中,七款是“东风”系列,连舰载的鹰击-21都能飙到8马赫。2021年那次震惊西方的“环球导弹”试验,让五角大楼彻底失眠——人类历史上首次有国家实现导弹绕地球飞行再精准命中目标。
02
为何“快”即是真理?
高超声速导弹的战略革命
在当代军事科技竞争中,速度已成为终极威慑的代名词。高超声速导弹以超过5马赫(约6125公里/小时)的极速,将传统战争的时间维度彻底压缩。当一枚导弹能在10分钟内跨越1000公里直击目标时,它改变的不仅是战场节奏,更是战略平衡的根基。
这种“以快制胜”的能力源于两类核心技术路线——
·助推滑翔导弹:由火箭助推至临近空间(20-100千米高度),随后进行无动力滑翔,凭借气动设计实现大范围机动。此类武器射程远、轨迹多变,可打击战略纵深目标。
·吸气式巡航导弹:采用超燃冲压发动机,持续吸入空气与燃料混合燃烧,维持高超声速飞行。其低空突防能力强,适合打击时敏目标。
俄罗斯“匕首”导弹在实战中已展现威力——从克里米亚发射仅7分钟便摧毁乌军地下弹药库,而传统弹道导弹需15-20分钟,亚音速巡航导弹则超过1小时。速度差即是生死差。
03
谁在领跑?谁在追赶?
全球高超声速竞赛
高超声速导弹已成为大国军事竞争的重点领域。俄罗斯是全球高超声速技术发展最为积极的国家之一,已经列装了多型高超声速导弹。
俄军的“匕首”是“伊斯坎德尔”战术弹道导弹的空射改进型,使用火箭发动机推进,通常由米格-31战斗机或图-22轰炸机携带,可打击海上移动目标或陆上坚固目标。“锆石”是俄军首型海基高超声速巡航导弹,采用超燃冲压发动机推动,可从护卫舰、巡洋舰、潜艇等平台发射,打击各种水面舰艇和地面目标。
美国也不甘落后,各军种均开展了高超声速导弹研发项目。海军和陆军基于通用的高超声速滑翔体分别研发“中远程常规打击武器”和“远程高超声速武器”。
此外,法国正在研发ASN4G型高超声速导弹,准备装备给“阵风”战斗机。英国及澳大利亚则在推进高超声速导弹与可重复使用高超声速飞行器的研发。
这场竞赛的本质是打破反导神话,传统弹道导弹抛物线轨迹可被计算拦截,而高超声速导弹的“蛇形机动”能力让反导系统形同虚设。当导弹能在临近空间(多数防空系统盲区)自由变轨时,“无法拦截”便成为最强大的威慑语言。
04
从追赶到创新的跨越
中国高超声速导弹如何崛起
尽管公开信息有限,中国高超声速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已成共识。从2014年首次测试DF-ZF滑翔体,到2021年试射“部分轨道轰炸系统”,中国已掌握两项核心能力——
·乘波体气动设计:通过特殊外形在高速飞行时“骑乘”激波,减少雷达反射面积,结合吸波材料实现隐身突防。
·热防护技术突破:采用超高温陶瓷、气凝胶复合材料抵御2000℃以上气动加热,确保弹体结构在极端环境中保持稳定。
而中国高超声速武器的研究并非一蹴而就。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就提出了发展空天飞机的869计划。与当时航天载人计划模仿美、苏等国家的发展思路不同,中国的空天飞机计划是从零开始,直接瞄准了前沿技术领域。理论基础的奠定可追溯至更早时期。
上世纪40年代,钱学森先生提出了滑翔弹道理论,这种独特的弹道构想为我国后来高超声速导弹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上世纪90年代,中国建成了全球首座氢氧爆轰激波风洞,使我国在高超声速领域一举走在了世界最前列。
中国风洞技术的重大突破,将其他国家“远远抛在身后”,为导弹设计提供了无与伦比的测试环境,确保其在极端速度下(如16马赫)的稳定性和机动性。这一技术优势直接催生了东风-17等导弹,其飞行速度超过10马赫,能在1小时内实现全球打击,彻底改变战场规则。
其次,发动机技术的创新是另一支柱。中国成功研发脉冲爆震发动机,实现1小时飞19000公里的超高速飞行,核心技术反超美俄。MD19高超音速飞行器的测试成功,标志着中国在推进系统上取得质的飞跃,而美国AGM-183A导弹的多次失败,凸显了中美技术差距。
这些突破不仅提升了导弹的突防能力,还使其具备多弹头末端制导功能,让现有反导系统“难以招架”。
简言之,风洞与发动机的“双引擎”,是中国导弹独步全球的基石。
05
东风-17横空出世
震惊世界的“乘波体”
2019年的国庆阅兵式上,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的首次公开亮相震惊了世界。其采用的乘波体弹头可以在大气层边缘进行“打水漂”式飞行,并以10马赫的速度进行随意变轨,让全球的反导系统顿时相形见绌。
东风-17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在高超声速领域的研究已经初见成效,并且已经具备了实战能力,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战略威慑力。
中国在高超声速领域的技术进步并未止步于东风-17。2025年3月,中国西北试验场一道特殊航迹云划破长空——俄媒曝光中国成功试射全球首款射程1000公里、速度9-10马赫的高超声速空空导弹。
这款被外媒称为“空中真理”的导弹,以霹雳-17两倍射程、三倍速度的碾压级优势,改变了空战规则。
传统空空导弹的射程极限被牢牢锁死在500公里内,而中国新导弹直接采用“两级推进”黑科技:先以涡喷发动机悄无声息爬升至亚空速巡航状态,接近目标空域后点燃固体火箭发动机,短短数秒内冲刺至9马赫高超音速,攻击时间压缩至5-6分钟。
超燃冲压发动机和斜爆轰发动机技术的加入更是让如虎添翼。中国研发的斜爆轰发动机实现了全球首款以普通航空煤油RP-3为燃料驱动,通过“自持爆轰波”实现化学能的高效转化。
与传统超燃冲压发动机相比,其燃烧速度提升1000倍,燃烧室长度减少85%,并可在6-16马赫范围内稳定运行。它不仅能够无视天候的影响,还能够对中近程目标实施精确打击,几乎能够突破任何反导系统。
064
军备竞赛与“真理之矛”的威慑力
中国高超声速导弹的崛起,已点燃新一轮全球军备竞赛,并强化其“真理之矛”的象征意义。
一方面,导弹的惊人参数——如射程2150公里、速度16马赫——使其成为“无法突破”的威慑工具。以伊冲突等现实案例证明,高超音速武器的饱和攻击能轻易冲垮现有反导体系,让“真理”真正在射程内实现。
另一方面,中国技术领先引发国际震动。俄罗斯、美国加紧研发,但中国已列装实战系统,如东风系列,其突防能力让对手“急得直捶胸口”。
更深层的影响在于改变军事平衡。高超音速导弹被视为“核武器中的佼佼者”,其机动性和速度(超过5倍音速)使拦截几乎不可能,从而提升中国的战略威慑。全球范围内,从胡赛武装到超级大国或地区,高超音速技术“烂大街”的趋势下,中国却以“核心反超”保持优势,确保国家安全。
未来,这场竞赛将聚焦AI和协同能力,而中国已持“剑”走天涯,为世界和平贡献中国方案。
微信订阅
欢迎通过邮局渠道订阅2025年《电脑报》
邮发代号:77-19
单价:8元,年价:400元
编辑|张毅
主编|黎坤
总编辑|吴新
爆料联系:cpcfan1874(微信)
壹零社:用图文、视频记录科技互联网新鲜事、电商生活、云计算、ICT领域、消费电子,商业故事。《中国知网》每周全文收录;中国科技报刊100强;2021年微博百万粉丝俱乐部成员;2022年抖音优质科技内容创作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