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东方卫视《下一站》特别策划——跟着上海大学学生寻访团,走进烈士后人的生活,在染血的围巾、泛黄的情书、沉默的军功章里,回溯烽火岁月中的家国情怀,见证抗战精神跨越80年的传承 。
周大根:芦苇滩上的 28 忠魂
“这里曾是芦苇滩,藏着爷爷最后的战场。” 在上海秋萍学校,周大根后人周亚南指着操场回忆。1938年12月16日 “汇角战斗” 中,周大根带领南汇县保卫团第二中队,遭遇日军三面合围(天上有飞机、水面有汽艇),6小时激战里,他和 27 位勇士用生命为战友撕开突围缺口,打响了中共浦东工委领导下的抗战第一枪。如今校园里的塑像(据周大根仅存模糊照片塑造)、展柜中浅灰色带疑似血迹的围巾,都在诉说这位上海大学学子、黄埔军校生的信仰。他牺牲时儿子仅10岁,多年后,17岁的少年接过父亲的枪,加入新四军淞沪支队。
顾振:战火里的柔情与热血
“我从没见过爸爸,却找了他一辈子。” 浦江镇东风村顾家老屋里,顾振的女儿顾奶奶捧着父亲的英文手稿红了眼。17 岁立志 “以教育救国” 的他,1933 年成为陈行小学教师;1938 年日军侵占北桥后,他在日记写下 “组织游击队,掀起抗敌之怒涛”。他和弟弟编辑印刷《决胜集》,将《论持久战》翻译成通俗语言;1940 年发起召稼楼起义后被日军通缉。1942 年 1 月 23 日,他给妻子秦之佩写最后一封信,盼着到上海过年相见,10 天后壮烈牺牲 —— 那时女儿仍在母亲腹中,母亲将这封情书藏在枕头边 70 多年,90 岁时交给女儿说:“如果有来生,还要找顾振做夫妻。”
林钧:照亮英烈的 “布衣领袖”
REMEMBER
寻访周大根、顾振的故事时,有一个名字反复出现 —— 林钧,这位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学子(师从瞿秋白),是两位烈士共同的革命领路人。1924 年 10 月,刚入学的林钧参加天后宫纪念辛亥革命大会,因揭露国民党右派阴谋被殴打至重伤;1925 年五卅运动中,他站在十万人市民大会主席台上振臂高呼;他还担任上海大学平民学校主任,教 460 多名工人读书识字。因革命活动,他的名字频繁出现在通缉令上,资料记载其地下工作期间常乔装打扮 “身着粗布短袄,腰系竹布围裙,唇上蓄短须一撮”。正是这盏 “灯”,在难民营指引顾振走上革命路,也让周大根求学时坚定信仰。
△ 林钧资料图片 | 来源:上海大学官网-人物故事专栏
刘乃栋:沉甸甸的军功章与日志里的家国情
“爷爷说他没为革命做什么贡献,可这些军功章,都是他用命换来的。” 在刘晨鸣家的抽屉里,整齐摆放着淮海战役纪念章、渡江胜利纪念章,还有一枚手工刻在炮弹皮上的 “二等功臣” 章。祖父刘乃栋 16 岁参军,成为鲁中军区三军分区卫生员。这些生死考验,祖父从未跟家人提及。2013 年祖父去世后,刘晨鸣在一本《香港回归特别日志》里,发现他写的《我的一生》,文中仅有短短几行:“青少年时代在战争中度过,随着革命的洪流走到今天,我对革命未做出什么贡献。” 平凡话语里,藏着老兵最深的家国情怀。
80年过去,风从当年的芦苇滩吹到了如今的绿茵场,染血的围巾、老屋里的书信、一枚枚军功章依然在传递着力量。东方卫视《下一站》“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特别节目——“红色传家宝”,带你走近这些烽火年代的故事,记住每一份跨越时空的传承 ——他们从未远去,我们永远铭记。
这里是上海,这里是东方卫视。
更多精彩 强势关注
\即兴共创音乐采风节目\
听,谁在唱歌
东方卫视 每周日晚21:05播出
敬请期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