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主线之一,为什么强势反转很多文章已经分析的很透彻了,今天想从其他角度聊聊创新药的底层逻辑和未来。
(1)GIC的“逆向赌注”背后,藏着什么信号?
8月18日新加坡主权基金GIC以7.9港元均价,一口气扫货8040万股基石药业,耗资6.35亿港元,直接将其持股比例从0干到了5.49%。对于管理着超7000亿美元资产、风格以“稳健”著称的GIC来说,这几乎是“高调”入场了。要知道,基石药业的总市值才刚过百亿港币。
这绝不是一次随意的“捡便宜”。GIC上一次在医药圈高调出手,是今年上半年成为恒瑞医药港股IPO的基石投资者。两次选择,一次是“老牌王者”恒瑞,一次是“跌落神坛又爬起”的基石,背后逻辑惊人一致:他们赌的不是当下的盈利,而是中国创新药在全球市场分蛋糕的能力。
GIC的“赌注”有两张硬牌。
第一张王牌:舒格利单抗——首个出海的国产PD-L1。
当国内PD-1/PD-L1赛道已“卷”到地价,基石果断选择出海。2024年7月,其PD-L1抑制剂舒格利单抗获欧盟批准,用于联合化疗一线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这不仅是基石的里程碑,更是中国创新药的里程碑——全球首个在欧洲上市的国产PD-L1单抗。这意味着,中国药不仅能在发展中国家卖,更能打入监管最严苛、市场最成熟的欧美主流市场。这背后,是其临床数据得到了国际权威的认可,证明了中国药企的研发和注册能力。
第二张王牌:CS5001与CS2009——未来的“印钞机”潜力。
CS5001 (ROR1 ADC):从韩国引进的这款抗体偶联药物(ADC),在2024年底的ASH年会上公布了惊艳数据。在晚期霍奇金淋巴瘤(HL)中,客观缓解率(ORR)高达60%,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也达到56.3%。关键是,它在ROR1表达水平不同的患者中都有效,这意味着潜在患者群体更广。ROR1靶点本身是热门,CS5001作为全球首个在实体瘤和淋巴瘤中均显效的ROR1 ADC,潜力巨大。
CS2009 (PD-1/VEGF/CTLA-4三抗):这才是真正的“王炸”。在2025年AACR年会上,其临床前数据显示,抗肿瘤活性明显优于现有的PD-1/CTLA-4双抗、PD-1/VEGF双抗甚至联合疗法。要知道,PD-1/VEGF双抗(如三生制药的那款)授权给辉瑞,首付款就高达12.5亿美元,几乎等于现在基石的市值。如果CS2009最终临床数据能验证其优越性,那其价值将远超当前市值。GIC买的,正是这个“可能性”。
(2)下一个“十倍股”的温床——自免与代谢
近期有基金经理在8月策略会上直言:“下一个10倍股可能来自自免和代谢领域。”这绝非空谈。看看全球最赚钱的药: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减肥/降糖)、礼来的替尔泊肽(减肥/降糖/降心肾风险),年销售额直逼300亿美元。它们的核心,就是GLP-1受体激动剂。
国内药企在这一赛道上并非“跟跑”,而是“并跑”甚至“领跑”。众生药业的GLP-1/GIP双靶点药物,凭借“双周给药”的差异化优势,有望打破“每周一次”的垄断。歌礼制药的小分子GLP-1,在减重数据上表现优异,正推进美国2期临床。这些药物一旦成功出海,想象空间巨大。美国的肥胖、糖尿病市场是“超级蓝海”,中国药企凭借成本、研发效率优势,完全有能力分一杯羹。
自身免疫疾病(如类风湿、银屑病、特应性皮炎)是另一个巨头市场。传统治疗依赖激素或生物制剂,但存在副作用或疗效不足的问题。中国药企正在用新技术寻求突破。
益方生物的TYK2抑制剂:在银屑病2期临床中,皮损改善效果媲美生物制剂,且是口服药,依从性更高。这有望成为“best-in-class”(同类最佳)甚至“first-in-class”(同类首创)的口服小分子。
中国抗体的IL-25单抗:在特应性皮炎早期数据中,瘙痒改善显著优于已上市的IL-4R单抗(如度普利尤单抗)。瘙痒是患者最痛苦的症状,改善这一点就是巨大的临床价值。
康诺亚的IL-4R单抗:已获批三大适应症,正冲刺医保谈判。若能纳入,将加速放量。
这些药物的共同点是瞄准了现有大药的痛点,用差异化或更优的疗效寻求突破。一旦成功,不仅能在国内外销售,更可能通过海外授权(BD)获得巨额首付款和分成,直接重塑公司价值。
(3)时代变了,逻辑也变了
过去,中国创新药企依赖国内市场,受医保谈判、集采等政策影响巨大,动辄面临“腰斩”风险。但如今,逻辑变了。这位基金经理也指出:“中国医药,特别是创新药,正在走向全球化。未来对国内政策的敏感度会越来越低。”
数据为证:2025年上半年,国内创新药海外授权(BD)交易已达97项,合同总金额442亿美元,接近2024年全年的82%。海外买方(MNC)愿意为中国的创新管线支付天价,是因为他们认可其全球潜力。
这意味着,中国Biotech的价值不再仅由国内销售决定,而是由全球市场空间决定。这就是为什么报告测算,仅现有BD交易的销售分成,就对应1万亿-2万亿元的估值空间。
这轮$港股创新药ETF(SH513120)$行情,不是靠运气,而是靠“硬实力”。过去十年,中国在化学、生物学领域的积累,叠加“工程师红利”——勤奋、高效、成本优势,使得中国药企在分子设计、优化上做到极致。以前跟美国同类药差3-5年,现在只差1-2年,甚至能实现“me-better”或“first-in-class”。
这种能力,让中国药企在全球Fast-follow(快速跟进)领域占据优势。美国大药企开始组团来中国“买买买”,因为他们发现,这里不仅有便宜的劳动力,更有顶尖的研发能力和极具性价比的创新管线。未来5-10年,“美国主流抗癌药都是中国药”并非天方夜谭。
最后,投资,本质上是“在鱼多的地方钓鱼”。科技、医药、消费,是全球范围内长期高回报的“鱼塘”。而中国创新药,正站在从“内需驱动”向“全球驱动”转型的历史拐点。GIC重仓基石药业,不是因为它现在多赚钱,而是因为它代表了中国创新药“触底反弹、扬帆出海”的希望。基金经理相对看好自免和代谢领域,是因为他看到了下一个“大单品”诞生的土壤。
当前板块市值虽已反映中性预期,但“海外双双突破”的成长空间才刚刚打开。医保谈判、商保目录、学术会议、BD兑现……下半年催化剂不断。对于投资者而言,与其纠结“现在是不是高点”,不如思考:你是否相信中国创新药的全球竞争力?你能否在喧嚣中,找到下一个从废墟中开出“希望之花”的“基石”?** 答案若是肯定的,那么这场静悄悄的全球革命,才刚刚开始。
$港股创新药ETF(SH513120)$是目前全市场规模最大的港股创新药品种,超过200亿元,产品聚焦港股创新药核心企业,前十大成分股包括康方、信达、药明、百济神州等实力创新药企,前十大成分股合计权重超过70%,不仅创新药纯度高,而且龙头效应显著。其设有场外联接基金A/C类019670/019671。
目前,港股创新药产业已从“讲故事阶段”进入“兑现期”,数据驱动、出海能力、平台价值正在成为新一轮定价的核心。如果你能接受高波动、愿意深度挖掘,这里依然有大量非共识的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