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宸臣展现了新一代年轻人的成长路径:不被传统评价体系束缚,以兴趣为锚,以工具为翼,在学习与爱好的平衡中实现突围。
文|钱丽娜
ID | BMR2004
在河南省高考的激烈竞争中,冉宸臣因独特的“科技流学习法”脱颖而出,不仅被武汉大学录取,更作为选手亮相“AdventureX 2025青年黑客松大会”,其项目“脉藤PulseVyne”获得了飞书赛道最具创意奖。
从小学沉迷游戏到高中用AI优化学习,从自学编程到平衡学业与爱好,冉宸臣用亲身经历诠释了“兴趣驱动成长”的新可能。
01
从认知到行动
在本次黑客松活动现场,冉宸臣告诉《商学院》杂志,“脉藤PulseVyne”项目的创意来自他对从认知到行动割裂感的不满。他注意到,在生活中,短视频似乎让人们什么都“懂”了,但这种“懂”往往只停留在知道,难以转化为实际做法,导致了“我知道但我没做”的割裂感。“脉藤PulseVyne” 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生。用户可以上传任何打动自己的道理(文字、图片、链接均可),围绕这个道理,为用户生成具体、可选的做法,用户可以一键加入待办。
AI 会分析执行情况,并对过去的执行经历进行总结和提出改进建议。但道理的内化需要坚持,团队就设计了成就系统、连续签到和趋势分析,持续提醒用户去实践和坚持。总体来说,相比于普通的备忘录,一方面“脉藤PulseVyne”具备提醒功能,并且为用户提供了践行的成就感,构建了正向循环;另一方面将整个流程集成在一起,尽可能地降低了从知到行的阻力。
这都是为了一个目标: 将一瞬间明白的道理,通过持续的实践,沉淀为生命中的深层记忆和习惯。
02
从“深夜玩家”到“技术探索者”
冉宸臣对信息技术的热爱以及对问题的深度思考,无不来自从小打游戏的经历。“我小学和初中玩游戏到凌晨,但这并不影响我高考考出一个好成绩。” 冉宸臣说。游戏不仅是娱乐,更推动着他对技术的探索。小学时,游戏《我的世界》多人联机需求让他首次接触编程。为了让小伙伴都能连上服务器,他开始研究各种技术。这种为了玩而学的动力,让他在无意识中培养了问题解决能力和自学习惯,遇到技术问题就自己搜教程、逛论坛。
面对家长对游戏的普遍焦虑,冉宸臣自身的经历表明,正因为童年对游戏的好奇心得到充分满足,高中阶段反而能主动控制时间,将精力转向更有价值的技术探索。游戏教会他的不只是操作,更是目标拆解、策略优化的思维,这对后来的学习和编程都至关重要。
03
用爱好驱动效率,用工具破解时间困局
“很多人觉得学习和爱好不可兼得,其实关键是找到两者的连接点。”高中阶段,冉宸臣面临学业与信息技术爱好的双重压力。河南省的高考竞争激烈,而他对游戏开发的喜爱又难以割舍。他的方法是将学习任务与兴趣奖励绑定。“我会告诉自己,上午高效完成学习任务,下午就能请假回家研究信息技术。”这种明确的正向激励,让他的学习效率远超同龄人,AI工具的运用进一步放大了这种效率优势。高三时,他运营微信公众号“日初长”,分享自己的“科技流学习法”:在手机上上传知识点,用记忆曲线软件自动规划知识点进行复习。
冉宸臣说:“在学校,我们问老师某些知识时,老师会说高考不考,你不需要知道这个。但我觉得好奇,就会去问AI,AI会告诉你知识来源。这对你理解学科整体,构建学科知识非常有价值。”
这种平衡之道的核心,在于他对时间质量的重视:“不是比谁花在学习上的时间长,而是比谁能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更多有效动作。信息技术给了我动力,AI工具给了我方法,两者结合让平衡成为可能。”
04
从“套模板”到“解决真实问题”
回顾自学信息技术的历程,他将其概括为“从模仿到创造”的进阶之路。小学时做服务器、做博客,都是“套模板”起步;初中参加机器人比赛,用图形化编程完成简单任务,培养兴趣;高中接触Unity引擎,独立开发AI修仙题材的2D游戏Demo冉宸臣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很多。
“自学最忌讳漫无目的,一定要围绕‘真实问题’展开。”他强调,无论是为了让游戏服务器更稳定,还是为了解决学习中的具体难点,带着明确目标去探索,带着兴趣去学习,效率会远超被动听课。
自学遇到问题时,他就会在网上搜索技术博客,或者去B站以及第三方平台找课程,而且网上有大量免费的教学资源。有了AI之后,他更加习惯在遇到问题时第一时间问AI。“AI是由数据训练出来的,数据来自于人类,当你求助于AI,相当于求助于全世界各地的人。” 冉宸臣说,“我认为求助AI和求助他人并没有很本质的区别,所以我就像信任人一样信任AI。甚至说,个体可能还有自己的利益和想法,但是AI没有自己的利益。”
05
放下焦虑,让孩子“接触真实世界”
谈及如何让更多青少年从科技工具上受益,冉宸臣的观点是:“首先是让他们接触到工具。”他反对家长“一刀切”地禁止孩子使用手机,更不认可“AI学习机”这类商业化产品:“连手机都不让碰,谈何用AI学习?买昂贵的学习机,不如给孩子配一台能自由探索的电脑。”
其次是培养用科技解决问题的意识。他观察到,很多孩子虽有手机,却只用来娱乐。需要有人引导他们发现,遇到学习困惑可以问AI,整理知识点可以用记忆软件,甚至生活问题也能靠技术工具解决。高考备考前,冉宸臣的作文都是跟着国内大模型学习的,而不是学习满分作文参考书,他的作文成绩得到了提升。由此,他也改变了习惯,以前什么问题都问家长,现在凡事问AI。“AI给我的忠告应该比父母更可信,因为我父母了解的肯定没有AI多。”
对于“过度依赖AI”的担忧,冉宸臣有独到见解:AI的数据来自人类知识,求助AI本质上是求助全世界的经验,这比单一依赖个体更可靠。在他看来,真正的风险不是依赖AI,而是缺乏辨别信息的能力,这需要在实践中培养。
从游戏玩家到武大新生,从自学编程到探索AI应用,冉宸臣展现了新一代年轻人的成长新路径:不被传统评价体系束缚,以兴趣为锚,以工具为翼,在学习与爱好的平衡中实现突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