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组清末老照片,将光绪、宣统年间的风烟轻轻托起 —— 影像在时光里晕开模糊的轮廓,却仍能辨出街巷里晃过的辫子、旗装下摆的褶皱。
这是1880年醇亲王奕譞与他福晋的合影。画面背景是带有花纹饰的古朴屏风,营造出典雅庄重的氛围;中间的小桌上摆放着器物,增添了生活意趣与仪式感。
右侧的醇亲王奕譞身,姿态端正,神情肃穆,尽显王室贵胄的威严与庄重。左侧的福晋,服饰规整精致,搭配有毛皮元素的装饰,头上的发饰也彰显出身份的尊贵。二人端坐于椅,整体画面传递出晚清亲王家族合影的华贵与礼仪感。
这是1870年曾国藩孙女曾广珣与吴永的婚礼合影。画面背景衬着两个硕大的“喜”字,洋溢着婚礼的喜庆氛围;中间的桌案上摆放着一盆花卉,为场景增添了雅致生机。
新娘曾广珣身着繁复精美的中式传统婚服,头戴华丽头饰,服饰纹样细腻,色彩与制式尽显婚嫁装扮的庄重华贵。新郎吴永身着传统长袍等服饰,装扮端庄规整,尽显儒雅沉稳。二人端坐在饰有花纹的座具旁,姿态肃穆,整体画面既传递出晚清贵族婚礼的隆重仪式感。
这是梁时泰于1878年(光绪四年)拍摄的李鸿章坐像。画面中,李鸿章身着清代官员的传统服饰,头戴顶戴花翎,身着饰有补子的长袍,颈间垂挂朝珠,神态沉稳地端坐在座椅上,左手自然搭在身旁的桌沿。
桌案之上,摆放着一盆雅致的花卉与书籍,尽显文雅意趣。照片左上角的题记清晰题着:“光绪四年,岁次己卯,暮春闰三月下澣照于本院公余处,庽津杏花邨,梁时泰敬识”。
这张照片拍摄于1880-1900年代的上海丝业公会的救火队。队员们身着统一制服,个个精神饱满、意气风发。他们的装备清一色采用洋式,后方小车上的手压式喷水罐,与同时期北京英国使馆所用的颇为相似。
救火队管理细致、人员充足且分工明确:有专门负责吹号的队员,有手持钩镰枪的成员,也有挥舞小旗指挥的角色。画面里,前排靠右的队员正握着水管,做出即将喷水的姿态,神情鲜活有趣,为严肃的消防队伍场景增添了一丝生动感。
这张照片拍摄于1870-1889年,展现的是英国使馆救火队。画面中,中式传统风格的使馆大门雕梁画栋,檐角精致、瓦当古朴,尽显庄重典雅的建筑韵味。
门前,救火队员们身着统一制服,头戴的帽子式样颇具特色,他们一字排开,姿态整齐。地面上,各类救火器材错落摆放:水桶、手压式喷水罐清晰可见,还有队员手持小号、斧子,小推车与梯子等工具也有序陈列。
这张照片拍摄于1904年8月,庄士敦与登州府同知罗忠铭护送英王爱德华七世肖像到曲阜。
画面中,一顶装饰讲究的轿子被众人簇拥在中间,轿子应是用来安放英王肖像的。周围站着不少身着传统服饰的人员,他们或肃穆站立,或好奇张望,场面庄重且带有几分仪式感。
这张拍摄于1903年的云南昭通的黑神庙(又称张飞庙,牌匾疑似“忠烈宫”)。
画面中央的庙宇建筑雕饰繁复、精美绝伦:飞檐翘角层层叠叠,屋脊与檐角的装饰灵动精巧;墙体布满细腻的彩绘与雕刻,砖石、木构的细节处处彰显工艺之精湛。
这张拍摄于20世纪初的照片,定格了三位满族姑奶奶并肩而立的模样。
左侧的姑奶奶梳着精致的旗头,乌黑的发髻间点缀着饰品,身着传统满族服饰,衣料的纹理与盘扣细节尽显细腻;中间的姑奶奶年纪最长,头戴典雅的达拉翅(旗人典型头饰),上头装饰着花卉等饰物,气质尤为雍容端庄,手中握着带有纹样的团扇,仿佛将大家闺秀的沉静气度凝于一瞬;右侧的姑奶奶与中间那位容貌极为相近,宛如姐妹,她手执一方精致手帕,还握着一支修长的烟杆,姿态间流露着独特风韵,在传统旗人女性的温婉中,又别具一番鲜活风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