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英国47艘舰船组成的舰队逼近广州,仅用几个月就轰开了中国国门,《南京条约》签订后,近代中国的屈辱才刚刚开始。
而2025年的今天,全球智库从布鲁金斯学会到兰德公司,几乎都给出同一个判断,只要中国内部不出现问题,现在的中国,没人能从外部撼动。
同样是面对世界变局,为何百年间中国的处境天差地别?是军事装备的代差填补,还是经济规模的弯道超车?
中国
中国何以强大?以何强大?
翻开中国近代史,最扎眼的不是列强的坚船利炮,而是每次外辱背后的内部乱象。
1840年鸦片战争时,清政府一边要应对英国舰队,一边还要处理地方督抚的阳奉阴违,根本无力解决来自外部的侵略者。
而2025年的九三阅兵场上,东风-61洲际导弹的亮相则给出了另一种答案。
这款射程覆盖1.2万至2万公里的武器,能携带分导式核弹头,其飞行速度让现有反导系统难以拦截。
东风-61
与之配套的北斗系统,全球定位精度已达1米级,从军舰导航到导弹制导,全程自主可控。
一边是百年前“内忧外患”的被动挨打,一边是如今“内部稳、外部硬”的从容底气。
这种反差不是偶然,当一个国家的内部拧成一股绳,哪怕曾经积弱,也能逐步崛起。
反之,若内部一盘散沙,再大的疆域也难抵外侮,这便是中国百年蜕变最核心的“稳定密码”。
东风-5C
历史镜鉴:内部不稳的“血泪教训”
清末的几十年,几乎是“内部混乱必遭外辱”的范本。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前,北洋水师看似拥有“亚洲第一”的舰队规模,但内部早已腐朽。
李鸿章为保存实力,严令舰队“避战保船”,而地方督抚各怀心思,山东巡抚李秉衡坐拥重兵,却以“防捻”为由拒绝支援威海卫,最终导致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战后签订的《马关条约》,让中国付出了惨痛代价,割让台湾、澎湖列岛及辽东半岛,赔偿白银2亿两,这笔钱相当于清政府3年的财政收入总和。
中日签署马关条约
不仅如此,洋务运动积攒的一点工业基础也被彻底打乱,江南制造总局因缺乏资金停摆,原本计划仿制的德国克虏伯大炮,最终只造出了几门样品。
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内部混乱更是到了极致。
慈禧太后一边向十一国宣战,一边又密令李鸿章“相机行事”,义和团与清军时而合作时而冲突,北京城内甚至出现“清军炮击义和团营地”的荒诞场景。
义和团运动
因此,联军仅用两个月就攻占北京,而其焚烧圆明园时,宫中太监还在忙着将文物打包变卖。
《辛丑条约》4.5亿两白银的赔款,直接压垮了清政府的财政,那时的中国,工业产值不足全球1%,粮食亩产不足200斤,民众流离失所,政府衰颓,一片灾象。
也正是这些血泪教训反复证明,内部不稳,再大的国家也会沦为待宰的羔羊。
清朝割让的土地
当代“稳定”的底气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新中国,曾经因内部不稳而被动挨打的中国,终于靠着稳定的内部环境,一步步筑牢了发展的根基。
如今支撑中国“无人能撼”的,正是内部稳定催生的经济、军事、民生科技三大硬支柱。
经济上,中国早已不是那个“连铁钉都要进口”的国家,按购买力平价计算,自2010年起,中国经济总量就稳居全球第二。
2023年,中国市场主体达到1.7亿户,其中1.14亿户个体工商户遍布城乡,从街头的早餐店到线上的电商直播间,这些“毛细血管”支撑着经济的活力。
中国GDP总量
另外,1978年以来,中国让7.4亿人摆脱极端贫困,这一成就被联合国称为“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老百姓的日子有奔头,经济发展自然有了持续动力。
而军事领域的突破更是让人瞩目,2025年九三阅兵,让全世界都为之震撼。
就说说在阅兵场上亮相的100式主战坦克,它堪称“战场幽灵”,混合动力系统让其噪音低至40分贝以下,1.1米至1.3米厚的等效装甲,搭配主动防御系统,能轻松拦截反坦克导弹。
不仅如此,它还能指挥8架无人机组成蜂群,实现“坦克+无人机”的信息化作战。
100式主战坦克
此外,中国每年钢铁产量超过10亿吨,比其他传统工业国家的总和加起来还多,这种工业实力,在战时能快速转化为武器生产能力,这是任何国家都不敢轻视的底气。
最后,民生与科技的进步,则让“稳定”有了更坚实的群众基础。
1949年土地改革时,3亿农民分得7亿亩土地,从此告别“地主盘剥”,到2023年,中国粮食总产近7亿吨,人均粮食占有量远超国际安全线。
土地改革
科技方面,2020年中国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量达68452件,跃居世界第一,从偏远山区的在线教育到城市里的智能医疗,各种技术正让民生福祉不断升级。
这三大硬支柱,正是内部稳定结出的硕果,也是中国“无人能撼”的核心支撑。
中国载人航天
内部实力化解“外部施压”
近年来,国际环境的复杂性不断增加,但中国应对挑战的从容,恰恰印证了“内部稳则破局易”的道理。
面对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中国没有慌乱,而是靠着内部完整的产业体系和广阔的市场,一步步化解压力。
2023年,美国对中国部分商品加征的关税最高达245%,远超WTO认定的125%“实质性贸易脱钩红线”。
对此,中国采取了精准反制,那就是对稀土实施出口管制,要知道,稀土是制造芯片、导弹的关键材料,中国稀土产量占全球80%以上。
中美对抗
同时,对美国农产品和能源产品加征关税,既维护了自身利益,又避免了“一刀切”对民生的影响。
另外,让美国更加没想到的是,其推动的“友岸外包”并未削弱中国供应链。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增长25%,光伏组件出口增长30%,在关键矿产领域,中国企业控制着全球60%以上的加工产能。
欧洲智库的报告显示,欧洲若要替换中国5G设备,需投入100多亿美元,且至少推迟1年半才能实现全面覆盖。
中国5G
这种供应链优势,不是靠短期政策就能撼动的,而是中国几十年内部产业积累的结果。
技术封锁同样没能挡住中国的脚步,美国《芯片法案》试图限制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但2024年,中国自主研发的14纳米芯片量产规模突破100万片,华为鸿蒙系统生态设备超过10亿台。
其覆盖手机、平板、智能家电等领域,形成了独立的“数字产业链”。
华为 鸿蒙
所以说,任何限制打压,都挡不住中国科技进步的步伐。
只要咱们内部不出现问题,中国的愈发强大已是必然,我们再也不会像百余年前那样任人宰割,中华民族一定能屹立于世界之巅!
中国
结语
未来的世界,变局仍将继续,但中国的底气早已扎在自己的土地上,14亿人的团结、完整的产业体系、持续的创新能力,这些都是“内部稳定”结出的硕果。
正如历史所证明的,只要中国内部不出现问题,不仅能实现民族复兴,更能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一种新可能,不是零和博弈的对抗,而是互利共赢的合作。
这,就是中国从屈辱走向自信的底层逻辑,也是“无人能撼”的真正答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