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海军正积极推进“75号项目”(P-75I),计划从德国采购六艘先进常规潜艇,而完全自主研发的“76号项目”(P-76)潜艇预计将于2027年投入使用。此举反映出印度在当前作战需求与长期自主国防战略之间寻求平衡的务实态度。印度国防部已于上月批准与蒂森克虏伯海洋系统公司(TKMS)及马扎冈船坞造船有限公司(MDL)开展谈判。这项价值7000亿印度卢比的协议,旨在应对其水下舰队规模严重不足的迫切挑战。尽管P-76有望显著提升本土作战能力,但专家认为P-75I是一座关键的能力桥梁,可确保海军其他国家海上威胁日益增长的背景下,不致出现战力真空。
这一决策对印度海军而言具有紧迫性。目前,印度海军仅拥有16艘常规潜艇,远低于既定的24艘编制目标。其中多数为老旧的苏联时代“辛杜戈什”级和“希舒玛”级潜艇,预计将在2030年代初退役。未来十年内,近10艘潜艇将陆续退役,若不能及时补充,舰队规模将大幅缩减。P-75I项目自1998年起被纳入“30年潜艇计划”中,旨在引进六艘配备成熟不依赖空气推进(AIP)系统的柴电攻击潜艇。AIP系统可使潜艇水下持续作业时间延长至近三周,远超非AIP潜艇(如正在“75号项目”下建造的“卡尔瓦里”级)仅约48小时的限制。
P-75I项目的核心在于海军坚持采用“成熟可靠”的AIP技术,该技术对现代水下作战中的隐蔽性与续航力至关重要。德国TKMS公司提供的212CD/214型潜艇搭载了久经验证的燃料电池AIP系统,已累积数千运行小时,可实现静音且无氧航行,极大增强了在印度洋等争议水域规避探测的能力。相比之下,尽管基于法国海军集团技术、在“75号项目”下建造的“卡尔瓦里”级(即“鲉鱼”级)潜艇计划自2026年起为“汉德里”号(INS Khanderi)等舰加装AIP模块,但这一改进仅针对现役潜艇,并未增加舰队总数。
P-76项目由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DRDO)主导,是印度推动国产化的重要尝试。该型潜艇设计排水量约2500吨,目标国产化率达80%,拟采用先进AIP系统、导弹垂直发射系统以及借鉴自“阿里汉特”级核潜艇的增强型传感器组。初步设计工作预计于2025年底完成,首艇将于2027年铺设龙骨,2033–2034年服役。然而,从设计到交付长达八年的周期,可能带来不可接受的作战风险。一位海军高级官员指出:“P-75I可更快形成战斗力,它可借助MDL在‘鲉鱼’项目中积累的经验,于2030年代初交付潜艇。”他强调,本土项目若出现延误(如“75号项目”曾推迟九年),可能使印度在中国于印太地区持续扩张海军力量的背景下陷入被动。
财务与风险管控同样是决策的关键因素。P-75I合同采用“战略伙伴”模式,要求达到60%的本土化比例——是原“75号项目”的两倍——并包含AIP、作战管理系统和推进系统的全面技术转让(ToT)。这不仅降低了技术研发的不确定性,还构建了一个涵盖公立和私营企业(如曾与西班牙纳万蒂亚公司合作的拉森-特博洛公司)的多层次工业生态。尽管P-76从长远看更具成本效益,但其未经实际验证的国产AIP技术集成风险较高,在当前财政紧缩的背景下可能带来预算压力。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选择与德国合作进一步强化了印德防务关系,尤其是在TKMS于2021年退出项目后又于2024年重新加入的背景下。目前正在进行的6–8个月政府间谈判,旨在加快审批流程,也符合印度推动国防供应商多元化、降低对法国和俄罗斯过度依赖的战略。这一安排在“四方安全对话”(QUAD)框架下尤为重要,印度增强潜艇战力将有助于其在保卫关键海上通道、应对中国日益增长的039A型“元”级潜艇威胁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尽管一些批评者——包括部分国防专家——质疑选择德国方案“成本过高”(预计总支出7000亿卢比,高于P-76的预期全生命周期成本),并认为可能分散本土化资源,但支持者强调,P-75I实际上是一条“技术传导线”(LOE),可通过吸收外来先进技术提升P-76项目的水平,正如“75号项目”为印度积累了“鲉鱼”级的建造经验。P-75(2025年完成)、P-75I(2030年代交付)和P-76(2033年后服役)的依次推进,虽偏离了最初设想的并行计划,但可确保马扎冈船坞持续运行生产线,避免技术和产能的断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