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路透社放出信号,三位参与对印石油销售的贸易商披露,印度计划在9月把俄罗斯原油采购量比8月再抬10%—20%,相当于日增15万—30万桶。这条风声卡得很准——美国对印度额外25%关税刚落地,与此前25%行政令叠加,总税率提到50%。媒体又爆出一桩“戏剧化细节”:政策生效前,特朗普四通电话打不进莫迪办公室,而莫迪对内表态是那句冷硬的承诺——无论压力多大,都要保护农民和小企业的利益。而对于莫迪4次不接特朗普电话这件事,美政府跟印度政府都没有做出正式的回应,但如今可以确定的是,美印之间的关系,已经陷入了僵局!
另一头,欧盟把俄油价格上限扣到每桶47.60美元,并限定超价即禁用西方运输与保险服务。再把供需切面放上来:乌军自称袭击了10家俄炼厂,打掉约17%的炼油能力,俄方转而加大原油外放,9月装船的乌拉尔原油据称较布伦特有每桶2—3美元折扣,较8月的1.5美元折扣又宽了一些。Vortexa给出的统计,印度8月前20天日均进口俄油约150万桶,满足了印度约40%的原油需求,仍是俄海运原油最大买家。把这几根线并在一块儿,画面清楚:制裁与关税的强压叠加,反而把俄油的“价差吸引力”点亮了,印度用采购单给出了“现实主义投票”。
能源安全是国民经济的“第一安全”。印度国内油气禀赋偏弱,原油进口依赖度高达89%,而需求仍在走高。便宜的俄油不是情怀,是企业和家庭账本的缓冲垫,制裁之下的价差是“硬磁场”。当欧盟把上限卡在47.60美元、海运与保险配套设置“门槛”,当美国对印度关税加码到50%,市场会本能地寻找能穿越门槛且保留价差的路径。折扣从1.5美元扩到2—3美元,看似“薄”,放到日均百万桶量级,那就是每天两三百万美元的级别,叠月成季,对炼厂现金流与成品油价格都是肉眼可见的缓冲。
而特朗普关税组合拳的战术目标很直接:对印度“次级制裁”,希望通过打疼印度来打疼俄罗斯;给盟友看“示范效应”,告诉不听话的会有成本;顺带在国内把“强硬形象”刷一刷。问题在于,能源议题的可替代性与时间维度,并不和政治口号同步。贸易商与研究机构的判断一致得有点“残酷”:除非出台全球禁令,否则印度停止进口俄罗斯原油的可能性有限;如果真的硬停,全球供应端会少掉约100万桶/日,油价短期冲到近百美元,这对哪国政治都是“高压锅”。
换句话说,这套组合拳的“打击面”会回弹到美国本土通胀与油价上。再往外走一步,印度是俄油外销的最大单一买家,每一桶减少,都会在全球供需的边缘引发“替代交易”与“套利航线”。制裁的边际效力,终归被价格与物流的工程学削平。
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说得很明白,沟通没有被切断,贸易谈判还在走。这和市场流传的另一条“针锋相对”的风声并置很有趣:彭博社引知情人士称,印度考虑适度削减俄油进口,作为对美“有限让步”。这类“风声—否认—再风声”的博弈,恰恰是谈判前夜的常态。现实是,印度9月的采购计划来自“初步采购数据”,油企与油部保持沉默,这本身就在保留操作空间。把政治话术与采购节奏“脱钩”,是降低交易风险的基本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