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航母舰载机发展史上,歼-15无疑是开山之作。2009年那次首飞,让中国真正踏入了重型舰载战斗机的行列。16年过去,从最初的单座战斗机,到双座的训练型,再到挂载反舰导弹的改进版,歼-15家族已经越来越壮大。如今曝光的弹射电战版歼-15DT,更像是家族中的“王牌”,它不仅能作战,还能充当航母编队的“电子护盾”。
这一型号最大的亮点就是“弹射起飞”和“电子战”两大关键能力,过去在滑跃航母平台上,舰载机起飞重量受限制,油料和武器的挂载总要妥协,福建舰的电磁弹射装置改变了这一切,歼-15DT在弹射助力下,可以满油满挂冲上天空,这种状态下执行远程打击和长时间巡航,作战半径比老型号更大,能护航也能突击。
而电子战功能则是另一种杀手锏,现代海空作战不只是拼导弹和机炮,电磁频谱才是看不见的战场,歼-15DT搭载了新一代干扰吊舱和信息作战系统,可以压制敌方雷达,干扰敌方通信,为整个编队开辟出一条更安全的突防通道。
和外界熟悉的美国EA-18G“咆哮者”对比,歼-15DT可以看作是中国版的舰载电子战战机。它不仅能干扰,还能保留战斗机的空战能力,换句话说,它既是盾,也是矛。美军很依赖电子战力量,一旦航母打击群出动,EA-18G必不可少。
中国过去在这方面相对薄弱,如今有了歼-15DT,这个短板正逐渐被补齐,未来航母编队出海,不再只是“有人护航”,而是“有电磁护航”,这对整个作战体系意义非凡。
除了电子战,歼-15DT的双座布局也让它有了更多战术想象。前座飞行员专注操纵和空战,后座操控电子战系统,操作分工更明确。尤其在复杂环境下,比如要对付敌方的隐身机群、宙斯盾舰队,双座的优势会被放大。有人负责开火,有人负责“开路”,配合更高效。
在飞控系统和航电设备上,歼-15DT也进行了深度升级。新雷达不仅能探测常规目标,还针对隐身目标优化了算法,加上电子战干扰,能形成“发现-干扰-打击”一体的链条。外界猜测它搭载了有源相控阵雷达和全新的数据链模块,能和预警机、驱逐舰实时共享信息。这种多平台融合,正是现代海战的核心。
更值得注意的是,歼-15DT的服役意味着中国航母编队已经进入“体系化”阶段。过去辽宁舰、山东舰更多承担训练和初步作战任务,舰载机数量有限,类型也单一。福建舰的登场不仅是航母吨位的飞跃,更是作战样式的进化。歼-15DT和未来的歼-35组成高低搭配,前者负责重火力与电子护航,后者作为隐身突击矛头,形成组合拳。
对比世界强国,中国航母舰载机的家族化趋势越来越清晰。美军航母上既有隐身战机F-35C,也有传统的F/A-18E/F,再配电子战EA-18G,外加预警机E-2D,形成完整作战链条。中国的组合虽然起步稍晚,但发展速度惊人。歼-15DT的出现,正是补全链条的重要一环,让中国航母从“能打”到“能打赢”更进一步。
这款战机的意义,不止是装备升级,更是战略信号。中国正在快速追赶甚至缩小和美军的差距。未来在远海护航、岛链突破、大洋巡航等任务中,歼-15DT会是保障航母编队安全的关键角色。一旦出现冲突,它将是最先打开电磁战场的战机,也可能是掩护主力突击的幕后英雄。
回望歼-15的16年历程,从“滑跃起飞”到“弹射起飞”,从单一作战型到多任务家族,见证的是中国航母事业从零到体系的成长。
弹射电战版歼-15DT无疑是这个家族最强的成员,它象征的不仅是一次技术突破,更是未来海上力量格局的巨大变化。对于关注中国军力的人来说,这架战机值得被反复提及,因为它代表着一支正在崛起的海空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