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那么忙,却为什么感觉不到快乐?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
清晨的古寺笼罩在初阳中,曲径通向幽深处的禅房,花木葳蕤,潭影空明。常建笔下的破山寺禅院,历经千年依然向我们传递着一种超越时空的生命智慧:唯有心灵空明如镜,方能照见世间最深处的诗意。
朱光潜先生对此的诠释尤显精妙:“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这恰如禅院中的钟磬余音,在万籁俱寂时格外清晰,提醒着我们,生命的丰盈不在于追逐多少,而在于感受多深。
世人常将感受力误作天赋异禀,实则这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灵性触角。朱先生妙喻:见苍松,匠人思造船,诗人思高节;遇乞丐,常人生厌,仁者生悲,志士思革新。这种差异不在目之所及,而在心之所感。正如禅院中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同一片山水,有人见树石,有人见佛性。感受力的强弱,决定了一个人生命疆域的广狭。
现代人的困境在于,感官被过度刺激,心灵反而日渐麻木。我们追逐4K画质的影像却看不见窗外的云彩,收藏无数金句却品不出诗句的韵味。朱光潜一针见血地说:“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这令人想起禅院中的“万籁此都寂”,不是世界沉默了,而是我们的心太喧哗,听不见天地间的低语。
真正的静趣不在逃世,而在心的转境。朱先生说得透彻:“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这种境界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悠然里,在王维“临风听暮蝉”的闲适里,更在现代人地铁车厢中偶然的出神瞬间。正如禅院钟声不择地而鸣,静趣亦不择时而现,唯待心空如谷。
如何修炼这等空明之心?朱光潜指引我们溯源朱熹的“半亩方塘”,让心灵如明镜,映照天光云影;如活水,常保源头清泉。这源头活水便是对生活永不枯竭的领略之趣。就像日本人小林一茶能从苍蝇搓手的动作中见出幽玄之美,就像常建能从潭影中照见本心。当我们学会在煎茶时看水汽升腾,在候车时观人群往来,生命的趣味便如泉涌般源源不绝。
静的修养不仅是心灵的诗意栖居,更是应对尘世纷扰的智慧。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静坐证道,王阳明在龙场驿顿悟心学,都在昭示,最深的力量来自最静的深处。在这个“青年人又多浮躁”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忙里偶然偷闲,闹中偶然觅静”的定力。正如禅院钟磬能穿透寂静,静定的心灵能在喧嚣中保持澄明。
常建的诗句与朱光潜的哲思,共同指向一种生命境界:“以空灵之心观照世界,万物皆成风景”。当我们能在键盘敲击声中听见韵律,在数据流动中看见星辰,在人际往来中感知慈悲,便真正达到了“万物静观皆自得”的境界。这时回头再读“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忽然明白,那条曲径通向的不只是山寺禅房,更是我们被尘封的灵性深处。
在这个夏日,愿我们都能在自己的心中开辟一方“半亩方塘”,映照天光云影,接纳源头活水。当万千意象掠过心湖而不留痕迹,当尘世喧嚣穿过耳际而不扰心神,我们便能在最平凡的生活中,听见那穿越千年而来的钟磬余音——清脆、澄明、亘古长存。
#来,评论区聊聊 # 空闲时读古典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