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点击预约9月23日直播
《胡慎之现场直播》
作者 | 胡慎之
心理学家
家庭关系顾问
图片来自网络
小丽在很多事情上,经常都拿不定主意。
--看到大家都会化妆交男朋友,她就考虑自己是不是应该去学一学,不然容不进朋友圈子;
--看到别人过着平淡的生活很幸福,她想着自己也要这样;
--看到社会精英,她又不甘心自己太平淡;
好像什么都想要,又什么都得不到。
总是随波逐流,没有自己稳定的方向,充满着犹豫和不确定。
朋友A说她现在的性格变得比以前野蛮了,她就觉得自己是个野蛮的人;朋友B说她变得没追求了,她就觉得自己是个没追求的人。
可是,我们不仅会通过他人的眼光了解自己,自己的内心还要有一套自我评价的系统。
因为每个人对他人的评价都会带着自身的意愿或目的,任何评价都不是无缘无故的。
因此,其他人的看法和评价并不能完全作为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参考。
一个嫉妒你的人对你的评价很可能很糟糕,一个爱你的人对你的评价很可能非常好,如果以这些彼此矛盾的评价为参考,反而让人无法真正地了解白己。
要真正地了解自己是什么样的人,需要通过对自己的观察和理解,往自己身上看,而不是往外看。
如果一直往外看,别人的评价就会变成各式各样的标签贴到我们身上,人就会像穿了一件贴满标签的衣服,需要不断地撕掉这些标签。
而且通过往外看的方式来了解自己,自己身上的标签只会越来越多。
要了解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要亲自去尝试。
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只能亲自去品尝。
人只有在尝试过之后,才能知道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以及自己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有些人不去尝试,只靠凭空臆想,想象自己成为电视剧里的成功人士,这是不切实际的。
现实生活需要我们亲自去接触、去投入,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检验现实,才会对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有越来越清晰的认知。
比如身边有一群精英,自己就会逐渐被他们影响,逐渐对精英们的生活有所了解,再根据自己的能力判断自己能否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在跟身边人的比较中,小丽变得越发焦虑,开始不断地否定自己。
她不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于是将自己与各种人比较,看自己是否想成为他们。
她会跟精英比,跟生活平淡的人比,跟生活幸福的人比。
这种比较必然会导致泛化,也就是不断与比自己优秀的人比较,最终否定自己。
而这正是她的目的。
这种无意识的目的,具体说来就是不断否定自己,即便自己当下已经做得很好了,也要否定自己。
这的确让人非常焦虑,非常痛苦。
而当我们谈到如何改变这种状态时,要先明确一点:改变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而不是变成另外一个人。
如果总把目光集中在与自己比较的对象中,我们就只是想成为那些比较的对象,而不是想成为更好的自己。
我们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首先,不管是成为精英还是普通人,都和自己的性格有很大关联。
人的性格是很难改变的,比如,要求一个性格外向的人变得非常安静就是强人所难。
改变需要调整个人性格,这种调整的难度很大。
除非发生了重大事件,深深影响了个人,将其性格根基都颠覆了,彻底打破原有性格,然后再进行重塑。
但我相信没有多少人愿意经历这样的事情,这种经历太痛苦,会给人造成极大的冲击。
那么如何了解自己的性格?
如果你实在无法了解自己的性格,可以尝试做一些比较专业的心理测试,比如大五人格测试。
通过测试,明确自己具备大五人格中的哪种人格特质,而且哪种特质特别强,这能给了解自己的性格提供参考。
另外,还有三个小小的建议,你可以参考。
第一,先接受现在的自己,不要给自己任何评价或标签。
要对自己说:我现在就是这样,只享受当下的快乐,喜欢打打闹闹,想去学一些化妆技巧,想去学一些穿衣打扮的技巧,这些对一个女孩来说都是很正常的需要。
这时候,不必急于否定或批判自己,比如质问自己为什么要随波逐流,看到别人做什么自己也做什么。
至于对未来的恐慌,比如如果不学习穿衣打扮,会不会永远都交不到男朋友。
我认为,这个问题可以试着用逻辑思维来解决。不学习穿衣打扮和交不到男朋友之间有必然的关联吗?
显然没有。
这是一种不合理的认知,我们要不断打破这种认知。
因为不合理的认知就意味着扭曲、泛化、夸大,意味着各种转移。
我们需要重新认识自己,对自己有更合理的认知。
第二,坚持小步子原则,逐渐变成更好的自己。
所谓小步子原则,就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每天做一点点,进步一点点,变化一点点,不要想着一口吃成胖子。
妄想一下就能把自己变得和想象的一样,这是一种不合理的想象,是一种对世界的不合理期待。
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的,如果做一件事能不断给自己带来成就惑和满足感,我们就会心甘情愿地去做,就会享受做的过程,而不是在做的过程中苦苦忍受。
比如跑步,今天跑了两公里,累得一塌糊涂,明天可以再多增加半公里,如此循序渐进。
过段时间后,我们会发现自己能轻轻松松地跑完五公里了。
可如果一开始只能跑两公里时,我们质问自己为什么别人能跑五公里而我却不能,一旦产生了这种想法,开始否定自己,跑步就成了一种折磨,成了挫败感的源头。
第三,当成就达到一定高度时,要去享受成就感。
这点同样很重要。
很多时候,我们不敢去享受成就感。
从小到大,我们接受的教育就是要谦虚,谦虚是一种美德,正因为这样,即便我们为自己取得的成就感到强烈的满足与快乐,往往也只是藏在心底,不愿表达出来。
现在要做的就是试着去欣赏自己,取悦自己。
在取得一些成就后,完全可以把自己从成就中获得的快乐表现出来,与其他人分享你的喜悦。
如果能得到他人的支持与接受,我们就不会觉得太孤单,而且这种分享也是在给其他人一种良好的体验。
当然,把自己变得更好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但这是改变自己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最重要的是,即便走在这条路上会感到孤独,会被身边人用各种不同的信息所干扰,我们还是要坚持自己的信念。
让这个信念支撑自己,坚信自己能变得更好,就不会太在乎外界的声者,就会慢变成真正的自己,而不是别人眼中的自已。
要注意一点,任何事物的改变都会经历从量变到质变,把自己变得更好尤其如此。
当试着撕掉自己的标签,不再用否定的方式对待自己时,其实已经解决了内心中“服从与自主”的冲突。
毕竟,成年人对事物的考量是以利弊而不是好坏作为标准的。
如果认识到“自主”利大于弊,我们就能拒绝别人的影响,对自己的事保持一致的态度,不会轻易发生动摇或改变。
这样我们就能拥有坚定的信念,相信自己一定能坚持下去。
不妨从现在,就开始试着用这种更好也更爱自己的方式去对待自己。
作者介绍
胡慎之,心理学家。 家庭关系顾问。 向日葵爸爸发起人。 向日葵心理咨询创始人。 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顾问。 20多年的咨询实践,超15000小时的个案经验。著有《恰如其分的孤独》等多本心理学书籍。
【课程福利】在这里
胡慎之老师从心理学角度
解读四大关系
伴侣、父母、自己、友人
特惠价99元,共26节课,15分钟/节
随到随学,无限回听~
关注我 设星标
jin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